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批评 > 详细内容
文化界抄袭剽窃严重 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发布时间:2012/8/17  阅读次数:22423  字体大小: 【】 【】【

  互联网时代,复制粘贴让抄袭变得十分容易,侵权行为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在功利的诱惑下,在被揭穿的几率很低且认为受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文化抄袭行为时有发生,侵权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演化成以产业形态存在的现实,值得反思。如何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净化环境,值得全社会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出版社侵权不商量

  近日,记者在多个法院采访发现,文化抄袭、侵权现象多发,值得警醒。

  郭某是日照市一农民作家,平时喜欢写作,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该作品系手写稿,并无备份。2007年3月,郭某将作品通过特快专递寄往济南某出版社,并在稿件中明确注明“如不采用,请退还稿件”的字样。该出版社收到稿件后,既未采用也未退回。6个月后,郭某曾多次发函索要手稿,出版社才于2009年3月把手稿退还给郭某。但是,郭某认为这2年期限已经错过了该作品发表的最佳时间,要求出版社赔偿损失。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郭某诉至法院,要求出版社赔偿经济损失28000元、精神抚慰金10000元,并公开向其赔礼道歉。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未规定出版社对未采用的稿件负有退还的义务,但本案原告投稿的作品系无备份的手写稿,且其投稿时明确声明不采用请退还。被告在收到手稿后2年内不退还原告手稿,致使原告无法向其他出版社投稿,侵犯了其作品发表权,继而影响了原告对其作品其他著作权的行使。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出版社赔偿郭某经济损失,原告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并撤回起诉。

  省法院终审的齐白石后人状告出版社一案也有类似。山东某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使用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齐白石后人齐良憐等16人发现后,将出版社告上法庭。省法院二审审理认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公民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获得报酬权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齐白石先生于1957年9月16日去世,其上述权利的保护期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在原审法院立案受理时,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中国美术馆拥有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但不能提供证据证明作品捐赠时也转让了著作权。因此,关于齐白石作品的著作权问题,适用法定继承的规定。公民死亡后,著作权中属于公民的财产权利,在法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继承人予以继承。因此,省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法院作出的齐白石后人胜诉的判决,判令被告出版社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5万元,并停止侵权。

  省城自由撰稿人黄洪(音)介绍说,不但是出版社,还有很多报社、杂志社等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一些单位未经作者同意就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大幅的、实质性的改动。很多报社、杂志社在发表了作者的作品后,不通知作者,也不发放稿酬,严重侵犯作者的著作权。还有一些杂志,发表了作者的作品后,不支付现金报酬,而是赠与杂志。如自己在一家杂志连续发表了三篇小说后,该杂志每期给自己寄三本杂志。

  侵权案件五花八门

  滨州民间学者张洪庆经多年搜集,出版了《滨州民间剪纸》一书。后来他发现刘某出版的图书中大量引用了他书中的照片和文字,随即将对方告上法庭。省高院经审理认为,《滨州民间剪纸》是作者在对大量民间剪纸进行收集、研究、筛选后,系统地以图集形式介绍滨州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独立创作完成的一部汇编作品。张洪庆将收集的剪纸作品进行选择、编排、论述,汇编过程中,具有独创性,享有著作权。由于选择范围有限,同是研究民间剪纸的书籍,可能会出现雷同,但不说明抄袭不可避免。基于借鉴而出现的一致之处与基于抄袭而字字相同是有区别的。法院认定,刘某出版的两部著作中,一部著作有2000字和35幅照片出自《滨州民间剪纸》,另一部著作1000字和165幅照片出自《滨州民间剪纸》,均构成了侵权。结合书籍的内容,侵权方的主观过错,侵权行为的手段、性质、情节等因素,法院判定被告刘某赔偿张洪庆40000元。

  近日,在媒体和网络引起轩然大波的余华著作《兄弟》涉嫌剽窃一案,在滨州中院一审判决后,双方都没有上诉。法院判决驳回原告滨州市王某的诉讼请求,并承担案件受理费10210元。滨州的王某写了一篇小说,发表在网络上。在购买了知名作家余华的著作《兄弟》后,他认为该著作抄袭了自己的网上发表的小说,遂即向滨州中院起诉,要求卖书的书店、出版社和余华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法院经对涉案两部作品的内容进行比对后认为,原告王某在网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享有著作权。被告余华《兄弟》一书虽在人物设计、部分段落描述上和原告作品有相似之处,但尚不够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完整意义上的相似,且余华作品在表达形式上有其独创性。最后,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

  滨州中院的李雪勤介绍说,著作权的理论基石是保护原创作品。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构成侵权的相似包括字面相似和非字面相似。如果使用的语言相似,近乎复制,则认定为侵权。如果文字作品表达的基本要素或者结构相似,作品的角色情节场景等都雷同,则构成非字面相似的侵权。从法院审理的著作权纠纷来看,涉及文化作品、论文、学术著作、设计图等等,纠纷类型可谓五花八门。

  文化乱象说明了什么?

  令人不解的是,抄袭和剽窃本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为什么今天的剽窃者面对大众的质问,不但面不见红心不跳却反而名利双收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位自称网名是“风起云涌”的文化学者认为,抄袭成风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比如说一位大学教师如果想提升职称,必须有学术著作,而且要比别人写出更多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那么,怎样才能比别人强呢?最快的办法就是抄袭了,因为抄袭比自己研究要快得多。或者说,别人都在抄袭,而你自己却潜心搞研究,显然出的学术成果会少得多,你的机遇就相对少,而且你将成为另类,甚至遭受环境的排挤。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人感觉抄袭是被逼无奈。

  当然,还有一个背景是当下整个社会凸显浮躁。“风起云涌”认为,社会的浮躁传导到文化学术界,也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急于成名成家,实现名利双收。当按部就班很难短期内实现名利目的时,就有不少人想歪点子,抄袭剽窃就不可避免了。在一些人通过抄袭剽窃获益后,又会“鼓励”更多的人走“捷径”,通过这种不当渠道去获益。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