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代诗词的特点: > 详细内容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发布时间:2009/9/15  阅读次数:22151  字体大小: 【】 【】【

 明代的词,寥落不振,惟散曲继承元代的馀绪,犹能振作精神,颇有成就,而散曲集逐亦盛行一时。如陈所闻编纂的南宫词纪、北宫词纪,不仅搜罗甚为丰富,而且也是明人散曲集(其中也有元人之作)中刊行时代最早的。又如沈、凌初、冯梦龙也编过散曲集南词韵选、南音三籁(与戏曲作品合刊)、太霞新奏诸书。张录的词林摘艳,系据无名氏的盛世新声加以增删,集中还收有当时的民间小曲,此外还有几部散曲和戏曲的合集,如许字的词林逸响,则专供清唱之用。这都说明明代散曲选集编印之多,是超过了元代的。据任讷散曲概论所载明人著有散曲者,共三百三十人,数目可算不少,可惜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幸而几家重要的集子,还可看见,我们由些得以考察明代散曲发展的趋势。明初百年,散曲沉寂。朱权太和正音谱所录古今作家中,明初曲家共列十六人,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明、汤舜民数人较著。然而他们的作品,所见不多,就我们所读到的很难看出特色。此时有声于曲坛的,只朱有敦一人。但他的作品,套语极多,内容贫乏,颇少新味。加以他身为贵簇,有时故作农夫樵子语,有时又作神仙语,令人读了,觉得很不自然。任讷云:“明代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
  涵虚子所列明初十六家中,惟汤式一人之傅作有五十馀套,馀皆二三篇,未足言派。汤之套数简短,不病拖沓,惟多赠答酬应之作。端谨之馀,与一二小令,皆豪丽参用。十六这外,士大夫染翰此业者甚多,亦都零星无足数者。惟周宪王有敦之诚齐乐府,裒然成帙,足称一家,而论其文字,乃十九端谨,且庸滥居多。
  豪丽两面,均鲜至处。”(散曲概论)明妆曲坛,确是如此。
  弘治以还,曲风渐盛,作者日多,派别不一。约而言之,可分南北二系。北人气势粗豪,内容较富,犹有关汉卿、马致远遗风。王九思、康海、常伦、李开先、刘效祖、冯惟敏、赵南星诸家属之,冯惟敏实为其魁。南人以清丽胜,修辞细美,风格婉约,喜写闺情,有张可久风致;其人为陈铎、王磐、金銮、沈仕、梁辰鱼、沈、施绍莘为首。金銮虽为北人,因生长南京,其作风已南化。其他如杨慎夫妇、唐寅、陈所闻、张凤翼、王骥德、冯梦龙诸人,亦俱以散曲名。

明代的民歌
  前面说过,明代散曲,到了梁辰鱼、沈,一讲修辞,一主韵律,于是散曲更注重形式与格律,与民众愈离愈远,少昨再有民间的气息,而日趋于僵化。旧曲既与民间隔离,民间自有其歌辞,自己创造,自己歌唱,那就是当代流行的称为杂曲俗曲的民歌。这些民歌虽没有旧曲那么文雅蕴藉,音律也没有那么谨严,但它们是通俗的、有生命的、新鲜的、大众喜爱的散曲。卓人月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卦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陈鸿绪寒夜录引)袁宏道也说过明人可傅之诗,还是那些孩子们所唱的劈破玉、找草竿、银柳丝、卦枝儿一类的民歌。就是拟古派的健将李梦阳、何景明之流,看了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也说可以上继国风,甚为喜爱。
  (野获编李开先在词谑中也说:“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梁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由此可以知道这些民间的小曲的清新本色的艺术,在当日是得到学士文人的一般赞美了。关于明代小曲流行的情形,沈德符在野获编时尚小令里,说得很详备: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成、弘后,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从庆阳徒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
  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今所傅泥捏人及鞋打卦、熬狄髻三阕,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虚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茶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
  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词俱有此名。但北方惟盛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今京师妓女,惯以充弦索北调,其语秽亵鄙浅,并桑濮之音亦离去已远。而羁人游士,嗜之独深,丙夜开樽,争相招致。
  这一段文字很重要:一、他告诉我们明代各期小曲流行的情形;二、告诉我们各界人士爱好那些小曲的盛况;三、各种小曲都是起自民间,多为妓女所唱,逐渐地进入了上层社会,文人学士染指者日多,于是小曲的艺术风格,给予文人创作以明显的影响。
  明代最早的小曲我们今日可见的,是成化间金台鲁氏所刊的新编四季五更驻€飞、新编题西民咏十二月赛驻€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这里的调子,都是驻€飞,与沈德符所说的大略相合。新编四季五更驻€飞没有编者姓名,也无序跋,选录驻€飞民歌七十七首,大都为描写闺情之作。
  其中如每日沉沉、受尽荣华、富贵荣花诸首,具有反抗封建婚姻、鄙薄贵生活的现实意义。
  富贵荣华,奴奴身躯错配他。有色金银价,惹的傍人骂。茶,红粉牡丹花,绿叶青枝,又被严霜打,便做尼侩不嫁他!(驻€飞)
  不贪求金银的享受,追求自己的解放和幸福,便是做尼姑也不嫁给这个有钱人,表示坚决的反抗。每日沉沉云:“使尽金银,奴心不顺,受尽诸般不称心。”
  受尽荣华云:“你有钱时买求媒人话,空有珍珠都是假。”在这些语言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妇女得不到婚姻自由的苦痛心情。新编太平时赛赛驻€飞共收三十八首,多是演说故事的歌曲。如苏小卿题恨金山寺、双渐赶苏卿、王魁负桂英都用联曲形式,歌咏一事,宜于歌唱。如苏小卿题恨金山寺中一曲云:“上的船来,无语低头泪满腮。水面行程快,教我心无奈。茶,叫道把船开,越伤怀。往日恩情,一旦今何在?埋怨新娘忒爱财。”(驻€飞)怨恨之情,极为沉痛。王魁负桂英数曲,也写得很真实。又龚正我编辑的摘锦奇音(万历年间刊行)里,收有时尚古人劈破玉歌四十馀首,系用劈破玉曲调,歌咏当时民间流行的元、明戏曲故事,有琵琶记、荆钗记、千金记、断记、白兔记等曲,都写得生动、质朴。
  其性质与上述的驻€飞相近。
  再在龚正我编辑的摘锦奇音里,还有罗江怨妙歌及催玉歌首;熊稔寰编辑的徽池雅调中,有劈破玉歌多首,其内容都是写男女私情,但其中有些作品,语言尖新,设意巧妙,而感情直率热烈,表现了民歌的特点。兹举三首为例。
  纱窗外月正高,忽听得谁家吹玉箫。箫中吹的相思相思调,诉出他离愁多少,反添我许多烦恼。待将心事从头从头告,告苍天不肯从人,阻隔着水远山遥。忽听天外孤鸿孤鸿叫,叫得我好心焦。是绣房泪点双抛,凄凉诉与谁知谁知道?
  (罗江怨)
  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劈破玉)
  碧纱窗下描郎像。描一笔,画一笔,想着才郎。描不出,画不就,添惆怅。
  描只描你风流态,描只描你可意庞,描不出你的温存也,停着笔儿想。(劈破玉)
  纯用白描手法,表现真情,而语言中不带轻薄巴淫秽,故是民间情歌的佳作。扣来的卦枝儿和山歌中的情歌,就缺少这类作品了。
  晚明时代,对于民间俗曲特殊感着兴趣,加以整理收集而得到很大的成就的,是墨憨齐的冯梦龙。他一向赞赏通俗文学,整理过创作过话本小说。他在民歌方面的贡献,是由他编辑的童痴一弄的卦枝儿和童痴二弄的山歌。卦枝儿的原书现在不传了,后来所见的,只是浮白山人辑情十种中的卦枝儿和醉月子辑雅俗同观卦枝儿,共收俗曲一百三十一首。解放后会发现九卷的明刻残本(原书当为十卷),内收俗曲近四百首。山歌十卷的原书,现已发现,并且排印出版,我们得窥全豹。王骥德曲律云:“小曲卦枝儿即打枣竿,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
  昨毛允遂贻我吴中新刻一帙,中如喷嚏、枕头等曲,皆吴人所拟,即韵稍出入,然措意俊妙,虽北人无以加之。”沈德符野获编则云:“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卦枝儿二曲。”王骥德所说的,卦枝儿与打枣竿是一物二名,沈德符则又说是二曲。再如袁宏道、卓人月诸人的文字里,也都是看作两种曲子而分开来对举的。
  打枣竿有写作打草竿者,卦枝儿也有写作卦真儿者,可知原无定子,从北方传来盛行江南以后,写得各有不同,打枣竿之改名卦枝儿,大概也因从北方傅入南方的缘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卦枝儿,想大都是王骥德所说,是江南人所拟,非出自北方的原作。因为在送别几首里,地点都是丹阳、无锡一带,其次文字情调完全是南音,缺少北方的精豪之气;三,中有喷嚏等曲,恐即是王当日所见者。这些作品都是情歌,缺少反映现实的内容,并且绝大多数流于轻薄与色情的描写。
  但在谑部九卷里,有一些讽刺性的优秀作品。如山人讥笑人对现实意义。其他如鸨儿、子弟、小人、假纱帽诸篇,都是较佳之作。卦枝儿中的这些讽刺性的作品,表现了民歌中的光辉,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
  (送别)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噎,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上一篇:南北朝的诗歌 下一篇:清代的词曲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