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葛优是2010年最大赢家 三部贺岁片都与观众见面 | |
发起人:cqq 回复数:0 浏览数:10704 最后更新:2010/12/23 20:00:43 by cqq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cqq 发表于 2010/12/23 20:00:13
|
||
葛优是2010年最大赢家 三部贺岁片都与观众见面 若问2010年贺岁片最大的赢家是谁,毫无疑问,是葛优。无论是以贺岁片起家的冯小刚,还是多年磨一剑的姜文,甚至一直端着只拍大片的陈凯歌,都把票房的宝押在了葛大爷的身上,大家都说葛优被过度消费了,但凭心而论,三部贺岁片都不算差。值得注意的是,贺岁片在2010年开始悄然转型,好像是约好了似的,三大名导同时开始尝试利用贺岁片来探讨人生,原本只是为了逗乐的贺岁片,开始让观众思考了。
“义”、“情”、“钱”,尽管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辞典里它们的先后顺序可能会不一样,可这三个字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全部吗?三位名导好像事先有分工似地开始尝试引导观众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义”、“情”、“钱”?值得一提的是,在三部贺岁片中,对“义”、“情”、“钱”这三个字的思考都是与“死”联系在一起的:公孙杵臼的死让程婴明白了“义”的价值,痛失妻儿之后,程婴坚定了自己为“义”牺牲尊严以实现复仇的计划。《让子弹飞》里师爷死的场景让人震撼:他被他最爱的银锭包围,但他分明感受到了自己“屁股疼”,这一刻,谁都可以明白导演这样的意图:钱财真的是身外之物。关于“情”字,现代人可能更能接受来得快去得更快的激情,可是激情之后呢,往往是伤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忧,《非诚勿扰2》的女主人公笑笑其实是有婚姻恐惧的,秦奋面对这样的恐惧无能为力,在朋友香山无厘头的人生告别会上,秦奋和笑笑明白了激情可以转化为亲情,而这当中的催化剂,就是将错就错。 我们不一定要去探讨这三部贺岁片的思考是否严谨,情节设计是否矫情,也不一定要去追究他们的结论是否荒谬,我们应该能看到导演的企图,他们开始尝试向贺岁片里注入比笑料更可贵的元素。贺岁片其实是一个与电影几乎同龄的名词,可是近代中国人熟悉和接受这个名词,却是始于冯小刚、王朔和葛优的铁三角。《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甲方乙方》等经典贺岁片曾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无数欢笑,也给不景气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枝独秀的贺岁档,是贺岁片让中国电影市场没有完全沦为国外大片的殖民地。可是贺岁片在一路凯歌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这样的质疑:笑过之后,贺岁片还有什么?中国电影在贺岁片的热潮里迎来了这样的尴尬:叫好的不叫座,叫座的不叫好,在国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获奖的在国内没有票房,而在国内有票房的贺岁片却总是因为“浅薄”登不了大雅之堂。 对于这样的尴尬,冯小刚一开始总是表现出不在乎,可他真的不在乎吗?《唐山大地震》折戟金马奖之后,他不是也“鸡肠小肚”了一回吗?“不为钱工作一分钟”之后,冯小刚的贺岁片会追求些什么?从《非诚勿扰2》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冯导正憋着暗地里使劲,冯氏贺岁片开始学着深沉。贺岁片开始尝试思考其实还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以往的贺岁档,冯小刚一人独霸,如今,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人都开始放下身段,参与到贺岁片的竞争之中,这时候贺岁片如果光有笑料,成吗? 葛大爷2010年的三部贺岁片都已经与观众见面了,与以往的作品相比,2010年的贺岁片不再是单纯的欢笑和眼泪,葛优开始让人在哭中笑,在笑中哭,在哭笑后思考。作为中国贺岁片的旗帜型人物,葛优的转型值得铭记:自2010年起,中国的贺岁片开始尝试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