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学史的写法 | |
发起人:pettev 回复数:0 浏览数:15908 最后更新:2009/11/29 11:23:22 by pettev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pettev 发表于 2009/11/29 11:23:23
|
文学史的写法 中国文学史起于清末,因废科举、设学堂,改行西式教育,原本的教材不敷使用,故出现了文学史,此后繁衍不断,蔚为大观。若是从林传甲当日京师大学堂所编的文学史教材算起,单单大陆出版的此类著作已多达一千六百余部,但就质量而言,却又佳作寥寥。或嚼饭喂人,淡乎寡味;或抄撮群书,难见真声,可见文学史要能写好,洵非易事。本书即是对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撰的业绩盘点,但并非仅为评骘高下清理得失,而是自学术史的视域重新来考察其发生发展历史,并对这种发生发展与特定时代文化政治、学术体派、知识秩序等关系尽力做深入周彻的说明。全书舍弃先入为主的理论构架,而是胸中见识满满,复以个别性的文学史书写为检视对象,从具体个案来加以诠解,同时横牵广涉,上下挂搭,既从晚清文学史学科观念的确立延及“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之于文学史书写的影响,又细细评议具体文学史的书写策略与叙事章法,立论平情周延,注释尤见详明,在在显示了作者擘肌分理的细读功夫和照彻周遍的宏阔视野。
譬如作者对林传甲所著《文学史》何以比黄人所著更广为人知的分析,可称精到切实,一段历史公案自此给后人以有阶可拾之感,同时下笔谨严,略其粗滓,约其枝蔓;在事关文学史与文化大传统的复杂互动关系上,作者又能明思善断,显示出深厚的理论修养与明晰的学术逻辑;当事关文学史与实际政治的往复涵容,作者一以史料为准,慎重拿捏,真正践行了前贤所倡导的“同情的了解”,描绘出历史的不得不然与所以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今人缺损的视野。更须彰表的是作者自身对文学史书写的根本性问题所做的深入思考与重要阐发。譬如书中对文学史家的主体本位提出质疑,省思文学史的本质,是否应该限囿在知识的供应、史实的重视上?而文学史的论述又是否必定与科学客观、逻辑严谨、摒除主观情绪等学术规范有关?如果历史并非仅是矢量时间的聚合,那它自该有人们未能想见的丰富与多元。而文学史家描绘的不单是文学的历史,更是企图在前人所实际发生的文学事件与后人对此而展开的回复之间建立关系连接,这同时决定了它永远“在途中”的“敞开”特性。该书以不脱实例的分析,再次让我们体会到文学史书写过程中力循常识的艰难和重要。 作者多年从事文学史研究,用心之诚、用功之深,可谓举世公认。难得是始终保持谦和恭谨的气性,从容出入于中西文化之间,然后通方知类,映照玲珑,进而自然溢出更为实大声宏的见解。 编者按 请读者侦破,这篇书评所评的是什么书、作者是谁、哪家出版社出版? 提示:近五年内大陆出版的中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