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红《常回家看看》红遍中国 转型编导纪录片 | |
发起人:MUAVK 回复数:0 浏览数:11257 最后更新:2012/3/3 22:04:37 by MUAVK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MUAVK 发表于 2012/3/3 21:57:05
|
陈红《常回家看看》红遍中国 转型编导纪录片 1999年,歌手陈红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这首歌同她一道成为历届春晚观众心中最难忘的回忆。而今,13年过去了,依旧是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依旧是眼眸清澈、面容甜美,陈红的身上却平添了成长的凝重。一个标准的军礼、一个利落的转身——岁末年初,陈红以令人惊奇的全新形象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制片人、总编导。
“海,海洋,时刻都在涌动着魅力和财富,激荡着尊严与沧桑,她日夜牵动着我们无穷无尽的蓝色遐思,她无数次地叩问着我们龙的民族难以释怀的心结。”这是《走向海洋》的片头语,也是陈红心底的呼唤。在以世界为背景、中国为焦点的宏大体系内,陈红和她的团队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眷恋和期待之情浓缩在8集的360分钟内,“走向海洋,这是一个海洋崛起的国家在心底的呼唤。”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驶入太空。透过太空舱的舷窗,整个地球被拾入眼底。“一片神奇的幽蓝色,环绕着斑驳的陆地。被海水包裹着的地球,蓝色构成了它的主色调。我从来没有这样直观地认识到,我们原本生活在一个水球上。”陈红说。那时候,她就萌生了一个愿望:重新梳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沧桑变迁,再现中华民族海洋文化魅力以及崇尚和谐的民族海洋观。 3.62亿平方公里的海洋是地球上最辽阔的广场、最宽阔的道路、最广阔的舞台。中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领土,还有我们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海洋权益,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生存,无论海上水道还是海上资源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生命论题,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刻不容缓。”陈红说。 《走向海洋》从筹备到拍摄花费了5年时间。在这5年中,陈红和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北京三多堂传媒”会同军内外海洋专家学者迅速联合组成创作班底,先后六易其稿,写下了数十万字文字。在这5年中,陈红带领摄制组走进辽阔的蓝色海域。在这5年中,陈红和摄制组还广泛采访了国内外诸多部门和专家,倾听他们对海洋发展建言献策。 经过谨慎的考虑,陈红决定用小故事来体现大思想。“我们决定以北极冰川下的原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奇林加罗夫乘潜水艇深入4261米深海底,在北极点插上一面高一米、能保存100年的钛合金国旗的故事为开篇。这样的故事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也成功说明了海洋领土意识的重要性。”与开头呼应,她在纪录片的结尾也做了不少功课。2009年4月23日,青岛海域战舰云集。为庆祝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我国首次隆重举行大规模的海上国际阅兵式。当时也在现场的陈红心潮澎湃:“150公里以外,就是著名的刘公岛。114年前,中国首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这里全军覆没。我相信,中国人都应该深思,如何铭记甲午之耻、重塑民族雄风。” 1997年,香港回归。就在那一刻,一名驻守南沙的海军战士惊奇地发现,中国的疆域宛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苗,那么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则是火炬燃烧的能量手柄。陈红兴奋地将这个故事写入纪录片的脚本,也作为她自己心底诸多问号的一个回答:“冥冥之中,神奇的大自然在预示什么?我认为,只有一个答案,海洋是人类的未来。而中国,这把照亮东方的‘火炬’,其‘燃烧’的能量将来自海洋,其发展的动力也将来自海洋。经略海洋、拥抱深蓝,我们才能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