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在线QQ群:179860768    关于我们   加盟须知   我要投稿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河南

辽宁

吉林

江苏

四川

山东

内蒙古 

安徽

湖北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黑龙江 

贵州

广西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香港

台湾

澳门

 

首页

影视

美术

戏剧

文化生活

人物

人文

教育

国际交流

言论

地方文艺

商场

说图

 舞蹈

曲艺

 音乐

演出

城市旅游

展会

书法

文学

艺术家库

学术

文化产业

收藏

论坛

“国学大师”的桂冠
发起人:MUAVK  回复数:1  浏览数:16855  最后更新:2010/12/20 10:31:52 by petev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09/7/28 18:53:34
MUAVK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89
注册时间:2009/6/17
“国学大师”的桂冠

“国学大师”的桂冠
[align=left]  季羡林老辞“国学大师”桂冠,不是谦虚,而是不认同



  文/李楯



  季羡林老,离我们而去,这本是很平常的事,98岁,非为不寿,以其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全国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消息,发文章,以示哀悼、追思,本也应该,但诸多文章仍喻之为“国学大师”,恐怕就有些问题了。



  季羡林老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其长项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称其为东方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佛学家都可,称其为翻译家、作家也无不当,而称其为“国学大师”就不那么恰当了。



 先说“国学”,季羡林老自己就不承认自己是“国学大师”,说:虽读过经书、古文、诗词,也在宏观上讲过与国学有关的问题,但自己是“专治”国学之外的其他学术,而并非研究国学的人;说:“自己被戴上了(国学)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希望摘掉桂冠,显露“真面目”,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



  什么是国学?国学就是中国传统之学吗?我们不称先秦诸子是国学大师,不称许慎、董仲舒是国学大师,不称二徐、程、朱、陆、王等是国学大师,也不称戴震、二王、段玉裁等为国学大师,而以章太炎、孙诒让、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黄季刚等为国学大师,为什么?国学是在中国告别传统文明时代,面向一个开放的整体世界后出现的概念。国学相对的是西学,是接续传承,面对多元,使中国文明、制度能够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制度对等交流,共生共存的学问,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固有文明深蕴于语言文字中的思维和认知、交流、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人之为‘人’”及人与人的交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它又是使中国人相互认同,形成凝聚力,且对外开放、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吸纳他种文明的根基所在。国学不同于国门未开前书院的讲学,不同于欧洲以中国语言文字及典籍等为研究对象的汉学,不同于共和国时期的古汉语等专业,就在于它兼有文化传承和回应外部的两个方面;国学应使中国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既不妄自尊大,以己为是,也不失去根本,而能保持自我,与人共处、合作。



  在一个特殊的“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时代,国学的传统断绝了。国学原本是生活的学问,做人与做事的学问,这种传统一旦失去,不是靠简单地背背诗词典籍,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就能复兴的。



  再说“大师”,前辈有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是在过去的时代说的。今天,作为后学晚辈要说的是:大学,在今天的中国,既非大楼之谓也,也非大师之谓也,乃制度之谓也。大学,应是一个制度化的自由空间,没有了这种制度化的自由空间,就出不来大师,有大师,你也容不下。



  一个人要成为大师,须天赋、机缘、开悟、勤奋。其中,一些不是可以强求的——如外部的时代环境、具体的机缘等。再说,我们大学中的制度——在今天,你要去搞什么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别人一定会提出要取消你这个专业,因为你教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需要,你带的研究生也一定因为找不到“核心期刊”发论文而拿不到学位。



  在今天,像季羡林老当年做学生时数学只考了4分,能进清华吗?大学生能遇有像季羡林老当年遇陈寅恪、朱光潜那样的导师指引吗?像季羡林老那样清醒而有操守,坐冷板凳,认真学术,能应对大学对教授的评聘和每年的考核,以取得或保有教授职位吗?



  大学和大师是国家或一种文明的品性的显像,大学应有一种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探寻、证明、发现、试验、发明、创造、传授的制度化的自由空间,以改变今天的浮躁虚华,刻板教条和追逐功利。否则,在今天,要想像季羡林老那样一不搞两弹一星,二不为重大决策上条陈、备咨询,又不做趋时附势应景文章,搞些谁也不懂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大学中,能有容身之地吗?



  季羡林老身后的殊荣,应与国家总理自2003年后五次看望等不无关系,而使季羡林老这样的人能再现于大学的,却不能靠高官慧眼,而要靠大学制度。



  季羡林老辞“国学大师”桂冠,不是谦虚,而是不认同。前人有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书读万卷,神交古人。”今,季羡林老已作古,我与季羡林老今古相隔,而心能相通,故为之文。□



  李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



[/align]

精彩生活第一天
2010/12/20 10:31:39
petev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30
注册时间:2010/9/1
好文章。

          进入论坛请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文艺在线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回复中的任意内容。

              4.违反本网其他相关规定的,本网有权删除评论,严重者封闭帐号甚至封闭IP地址。

              5.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