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要繁荣文艺事业“诚”为先 | |
发起人:pettev 回复数:0 浏览数:10274 最后更新:2011/12/29 16:42:18 by pettev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pettev 发表于 2011/12/29 16:36:17
|
|
中国要繁荣文艺事业“诚”为先 要真正繁荣我们的文艺事业,首先要的不是一个“钱”字,而是一个“诚”字。只有诚实地面对生活,诚实地面对市场,票房才会真正地回报我们的诚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如何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全会精神可以被概括为两层意思,第一是要激活市场机制,第二是要弘扬主流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绝不可偏废。但按照全会的要求来衡量,咱们目前的文艺发展的现状还不那么令人满意。 先来说市场这一面。很多人有误解,说搞市场机制,就是砸钱拍大片,堆金出效益。这种观点其实庸俗得很。文艺作品是有灵魂的,其内在价值并不完全和你的投入成正比,盲目投钱反而会在经济上平添赔本的风险。比如,现在刚上映的《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据说票房拿10亿才可保本——但这个理想票房值,几乎等于年初引起轰动的《让子弹飞》的两倍,陈凯歌的翻身之作《梅兰芳》的10倍。与之相比较,最近颇受白领观众好评的《失恋33天》的投资才900万,票房却破3亿,哪种运作模式更符合经济学规律,几乎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由此看来,掌握巨大的资本力量并不等于掌握市场机制,关键还在于如何抓住市场的胃口。现在电影院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年轻白领,但反映他们生活现状的片子却相对稀少。即使有,多的也是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却少有直视民生艰辛的勇气。几亿农民和农民工的生活则完全不在那些主流编导的视野之中,似乎他们本来就不应该进电影院。一句话,题材垄断于少数人的趣味,资金垄断于少数名牌导演,银幕垄断于少数“大片”,充分竞争的市场原则并没有机会展现它的威力。 再来说价值观这一面。很多人对这一条也有误解,认为提倡主流价值,就等于大量套拍、翻拍革命题材影视剧。但首先要注意的是,主旋律作品并不就是指革命战争戏或是谍战剧。现在我们毕竟处于和平建设阶段,在荧屏上过分渲染对敌斗争的那一套,可能并不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余则成的本事在那个历史时期有用,但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就很可怕了。另外,主旋律作品也并不等于优秀劳模的事迹报告剧。从受众的心理上分析,有点瑕疵的小人物的事迹往往更有启发意义,因为他们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现在社会中医患矛盾、警民矛盾都非常多,对教育界的批评也很尖锐,那就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影视剧来反映一下普通的医生、警察和教师的生活,让社会中多一点互相理解和互相关爱。但这样的作品现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再举个例子来说,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曾风靡一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竟然没有一部影响可以与之匹敌的反映师生关系的新影视剧,这一点简直让人无语。 由此看来,文化机制要充分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也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化解社会矛盾服务,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广大电视和平面媒体得负起责任来,勇于进行率真的文艺批评。现在搞电影投资有一个 “潜规则”,即用来进行电影宣传的费用几乎和制作费用一样高,或至少占了其六成。一句话,会拍电影不如会吹电影,把观众忽悠进影院算数。媒体呢,看到大片的绚烂片花就激动地大肆吹捧,表述负面批评意见的时候却惜墨如金。这一点是极不正常的。 第二,强烈建议目前正在草拟中的《电影法》规定电影投资中制作费和宣传费的比例,用法律形式禁止对文化产品的夸大宣传。 第三,拓宽影视作品的发布渠道,建议有条件的地方电视台都可以设置电视电影频道,为大量无缘进入主流院线的作品提供经受市场鉴别的机会。 第四,全面改革目前的影视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体制,打破少数艺术院校对于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垄断,降低其他行业人士进入演艺圈的行业门槛。 第五,要用现在对付足球“黑哨”的勇气来清算目前影视界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让有才德的艺人凭真本事出位。 总之,要真正繁荣我们的文艺事业,首先要的不是一个“钱”字,而是一个“诚”字。只有诚实地面对生活,诚实地面对市场,票房才会真正地回报我们的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