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成支柱 | |
发起人:cqq 回复数:0 浏览数:7961 最后更新:2011/10/26 7:39:34 by cqq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cqq 发表于 2011/10/26 7:35:51
|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成支柱 10月25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决定”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 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其中重要部分。结合此前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对官方媒体称,“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可见中共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如果说发展文化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引领作用,那么文化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起到基础作用。”他认为关键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动力。 张晓明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达到2016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中国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这可以从五方面来看: 第一,被压抑的民众文化消费需求需要得到充分释放,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本依据。“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落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二,参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内容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创意设计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创造着新型的消费者、新型的消费热点以及新型的业态,他预言未来中国如果能产生领先世界的企业,则一定是在这一新型文化业态的领域出现。 第四,发展新型城市文化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和错位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独特优势。可以看到,在中国很多城市建设的高潮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纷纷创建,大量新颖和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涌现在城市未来的蓝图上。 第五,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未来5年将是中国对外贸易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张晓明强调,当前仍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窗口期,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民间文化创造,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他认为,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培育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之后,关键是要把市场的存量做活,通过市场化机制盘活国有文化企业的存量资源。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不光涉及转企改制,还涉及管理体制的突破,要打破行政的条块分割,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在他看来,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一般体制和机制,又要形成适应于文化发展的特殊制度安排;既要与国际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则接轨,又要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和监控体制,这就需要执政党既有前瞻性的眼光,又有务实的态度,区分情况,精细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