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有媒体爆出著名主持人汪涵在长沙办私塾教《论语》。再看看近年来各地争相开办的国学班、诵读团,以于丹为代表的不少学者也通过《百家讲坛》讲国学红遍全国,几年来大众对国学空前关注,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潮。那么,国学究竟有多热?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陕西国学专家韩星,回到西安举办了一场讲座,记者请他来解读眼下的国学热潮。在他看来,“国学其实不够热,因为目前国学对大众的影响很有限。”
国学似乎很热
日前有网友爆料,汪涵在长沙九峰山一带租房隐居。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房子是汪涵租的,听说5万元一年租了20年。”后来汪涵也证实,他是租了那个地方,现在交给了他的一个朋友,“开了一个国学班,招了几个小孩,请老师在教国学”。对于汪涵办国学班,有网友表示力挺,也有网友表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效应再次带动了网友对国学的关注。
近年来,国学的确很热,在前不久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有数据显示全国有20多所高校已成立了国学院,其中仅武汉就有三所,陕西目前虽然还没有,但是宝鸡文理学院已表示正在筹备中。除此之外,各地的私塾、书院等民间教授国学的机构更是数不胜数,我省大大小小的相关机构就有十余家。还有不少中小学也纷纷开设了此类课程,西安远东二中已坚持4年将《弟子规》等国学读本引入课堂。另外,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孩子诵读经典,很多企业管理者开始热衷于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管理策略,许多市民也加入了学习国学的行列。仅我市2012年举办的大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就达到了十余次。
国学热的“热度”还不够
然而,在韩星教授看来,国学依然还不够热,而且眼下的这种热也有些表面化。韩星教授一直致力于儒学思想研究,曾任陕师大儒学研究所所长。他认为,近年来学界和大众的确非常关注国学,很多学者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国学研究毕竟要作用于普通市民。“于丹讲《论语》虽然只强调了其中励志的成分,但还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传统经典的价值。目前国学对大众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而且太浅,对世道人心的影响力不够。”如很多幼儿园、小学将《弟子规》引入课堂,组织孩子们诵读,但是诵读之外最重要的是让经典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深入人心。
一位来听韩星教授讲座的李先生,近年来在社区从事国学传承工作,他告诉记者,孩子们读过后,如果家长老师不把意思讲给他们听,并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孩子们“根本记不了多久。”
另外,目前国学机构也存在鱼龙混杂的乱象。韩星教授也直言其中不少机构过于“功利化”,“举办经典诵读、恢复一些礼仪固然不错,但这些还都停留在表面,虽然有些私塾、书院等民办机构在教授国学,但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根本办不长久。”
师资力量薄弱是“瓶颈”
谈到造成国学热中多种乱象的原因,韩星教授归结为两个“不够”:对经典的理解不够,合格的老师不够。他说,目前很多人谈国学,但实际上自己对经典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的人好比处在黄河的下流,没有对源头的追寻,怎么能真正理解经典的含义和价值?”这样在国学思想的大众化和现代化转变、传播过程中,有人难免会出现“异化”,“只有掌握本质、根本,才不会跑偏。”
师资短缺同样也是国学热乱象的一大“推手”。“目前学界关于在国学传统继承上的主要内容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课堂上怎么讲还没有什么标准。”韩星教授表示,在老师的培养上不少国学院、国学班都很头疼,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强,可是日常工作太繁重,一般国学爱好者对于教学又不太在行。而且随着社会上不少私塾的出现,对于合格国学老师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国学师资的培养模式。”
省国学艺术研究会一年多来多次举办诵读讲座
吸引逾10万人次关注国学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举办的双年会上了解到,这个研究会一年多来通过举办诵读、展演以及讲座,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关注国学。
据了解,省国学艺术研究会成立于2011年4月,目前设有陕西省国学网站、国风经典诵读团、国学名家画苑、墨兰国学院和归元书院等部门,会员遍布全省。
据会长王盛华介绍,成立以来研究会举办了多项国学普及活动,其中包括不少诵读活动,如在大明宫诵读《弟子规》、“六一”唐诗诵读主题活动、端午节屈原诗歌诵读、“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国学经典诵读”和百人诵读《道德经》等活动,而这些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影响。“一年多来,我们先后举办诵读、展演活动30多场次,免费赠送国学经典书籍3万余册,参加诵读活动的人员累计3万多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在校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都踊跃参加。”王盛华说。
除了重在普及的诵读展演之外,研究会还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研讨,开展卓有成效的宣讲。一年多来,研究会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云南师大教授陈洁思等走进高校、单位,就《论语》《国学经典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与师德》《国学智慧与心理保健》等话题举办了数十次公益讲座,听众多达六万多人次。
延伸阅读
跟孔孟学恋爱兵法
读古代圣贤书,图的是修身养性,借鉴智慧,借鉴的是什么智慧?无非是做人做事的智慧。既然谈到做人做事,那谈恋爱算不算做人做事呢?当然算,那么,像谈恋爱这样的人事能否从《论语》和《孟子》等儒家典籍里吸收正能量呢?当然能。
孔子:将心比心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学期,一节课刚刚上完,孔丘老师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忽然把曾子叫过来,提问:“曾参同学,你知道吗?老师我一生的学问和为人,贯彻的是一个原则。”曾子心领神会地回答:“知道。”
孔老师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于是走出教室。同学们纷纷凑到曾同学面前,问:“喂,阿参,老师到底说的是什么?”曾同学回答:“很简单,咱们老师为人处世,治学做事的最大秘诀就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老师一生践行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这是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恕。
孟子:推心置腹
又过了百来年,有个叫孟轲的老师,他或许是战国时期年薪最高的老师,当时齐国给他的年薪据说是十万钟粮食,当于6400吨粮食。孟教授待遇这么高,靠的什么学术成果呢?其实不复杂,还是对孔老师原有理论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在将心比心的基础上,将爱推广开来。
翻开孟老师在齐国担任教授期间的讲义,发现这么一番话:“言举斯心加诸彼而言。”翻译过来就是说:无非就是将我的心推到对方身上去,去体谅对方,去关心对方。
孔夫子讲的将心比心,孟夫子讲的推心置腹,似乎讲的都是管理,其实也可以运用到爱情上去。其实恋爱,就是心与心的爱,讲究的是你心与我心的交流与缠绵,此心要知彼心,彼心要体谅此心。把贤者的心术研究透了,自然可适用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