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在杭州举行,并向全球发布《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宣言》,来自全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食文化学者在西子湖畔郑重签署这份宣言,向全人类发出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吁。
在这份宣言中,作为主办方浙江工商大学的教授,“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提出:饮食安全是每个消费者生死攸关的大事。当人们的餐桌被工业化、商品化、国际化彻底统治的时候,食品安全是关系每一个人的事,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没有谁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赵荣光指出,每年有9.2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同时却有大约13亿吨粮食被浪费和人为流失,这一数量超过全球谷物产量的一半。“与此同时,高血压、高血酯、高血糖,动物原料中的激素、植物原料中的毒素、食品中的色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有害食物的杀伤力既可能是显性、迅速的,也可能是隐蔽、持久的,但都是致命的。危险的食品+环境破坏+生态污染,足以从肌体到精神彻底摧毁一个民族!”
“中国和泰国一直分享着共同的饮食文化遗产,都对各自的饮食文化很自豪。因为中泰两国长久以来的友谊,中国饮食对泰国有很大的影响。”论坛泰方主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苏姬达表示,此次论坛通过各国间的互相学习,为以后饮食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类生存一天就离不开饮食问题,饮食本身就很有文化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表示,食品被流水线生产,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的时候,讨论饮食安全问题,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饼”、“包子”等纷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申遗热潮的兴起,引发了餐饮行业申遗的冲动。”中国烹饪科学奠基人、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季鸿崑建议中国饮食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用“中国烹饪”作为国际申遗的代表名称。
季鸿崑表示,饮食习惯不一样是中国传统饮食申遗的最大障碍,“将一个菜推广到世界,获得认可是非常困难的。”他建议中国饮食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用“中国烹饪”作为国际申遗的代表名称,以刀工、火候和风味调配这三大核心技术要素为中国烹饪申遗的具体内容。
“刀工、火候、调味是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三个方面,是任何中国菜肴制作必不可少的,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季鸿崑认为,中国传统饮食传承时间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烹调技艺就是中国饮食申遗的特色。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餐饮业实现了产业化,传统饮食受到快餐的强烈冲击。“社会方面的厨房、餐桌已经取代了家庭的餐桌厨房。”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名誉教授石毛直道说。
石毛直道表示,家庭作为教育和推广传统饮食知识的角色正在消退,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创造体验机会。他透露在日本一门新兴的学科——“食育”,已经被列为中小学教育的课程中,日本的学校正在扮演过去家庭的角色。
对此,季鸿崑则表示中国传统饮食申遗就是为了利用中国传统饮食的优势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饮食是绿色的、环保的,饮食思想里有很多优秀的东西。”
季鸿崑认为中国饮食可以借助孔子学院推向世界,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烹调技术,“外国人吃中国饭,使用中国餐具,自然会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对于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大饼、包子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季鸿崑表示这只是地方为发展经济的冲动。他认为没有技术、科学体系是不能长久的。
虽然与会百余名中外食学专家热议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申遗,但季鸿崑透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申遗在国际上还没有正式提出,国家已选定三批遗产目录,但餐饮只是作为传统技术中的一员,占很少部分。
据悉自2001年昆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来,中国共有34个项目入选“非遗目录”,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