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2年来,朱青生在不同时空中持续从事的“漆山计划”,是相对于约瑟夫 波伊斯“社会雕塑”的“自然雕塑”,思想与现实彼此的越境干预。在怀柔山中将一块石头漆红,向桂林政府提出申请,计划将一块不在重要风景区内的山石漆红,但桂林市政府未能实现他的艺术构想,这些就是北大艺术系教授朱青生所做的“漆山计划”行为艺术。近日“漆山文献展———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在798红石广场第零空间开幕。朱青生称,自己发起这一计划是希望能让作品“长回”到自然中去,但这一行为也被人质疑不是艺术。
朱青生计划把桂林的一块山石漆红(效果图),但却未实现
朱青生的“漆山计划”有点特别。这个计划始于1988年,当时,朱青生在北大的一个小院里,在树上绑上许多漆红的瓶子,然后用数年时间种植藤蔓,让枯树带着红瓶长回到自然里去。1997年,他在怀柔山中又将一块石头漆红。1998年,他向桂林政府提出申请,计划将一块不在重要风景区内的山石漆红,但最终却未能实现。近日在798红石广场第零空间开幕的“漆山文献展———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中,近五十幅照片和大量的文字档案回顾了朱青生这22年的“漆山计划”。
对于这一“漆山计划”,朱青生指出,自己想做的就是希望让作品长回到自然中去,让其在自然中风化,退化到没有,“人一直将自己作为自然的对立面,我觉得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应该让人和自然共同构成超越人的认识能力的全体,成为另一个意义的自然”。
该计划被质疑不是艺术
此次展览中,朱青生将自己这22年来实行的、没有实行的作品都拿出进行展示。比如,1997年朱青生计划把黄河边的鹊山漆成红色。这片山景因为黄河的污染变得灰秃一片,所以,朱青生认为不如将它漆成红色,成为与大地相融合的一景,但该计划并没有实施。
有观众认为朱青生的“漆山计划”有点空想,怎能称为艺术。对此,朱青生告诉记者,自己发起这一计划是在1988年,当时中国现代艺术运动进入到了转折期,大家都在思考我们该怎么做艺术。徐冰等艺术家用中国的文字进行试探,以让中国艺术摆脱西方的束缚。而自己就是想通过这一计划让大家知道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那些实现了的、没有实现的都可以是艺术,而“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在提示着人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警惕”。
■ 人物介绍
朱青生生于镇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专业,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进行绘画、实验艺术等多种类艺术创作,此外还撰写艺术评论。
■ 朱青生22年漆山档案
22年来,朱青生在不同时空中持续从事的“漆山计划”,是相对于约瑟夫 波伊斯“社会雕塑”的“自然雕塑”,思想与现实彼此的越境干预。艺术家认为,“自然雕塑”是以艺术形式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二次变现,它将自然的材料重新组合、配置和显示,并使之进入有机的生长和无机的退化,“长回”或是“回归”真正的自然。
朱青生的“自然雕塑”是对艺术陈规的根本颠覆,是将人为的“作品”重新交还自然,是对文明的历史清理,而向自然偿还的仪式正是作品的展场所在。漆山所使用的红色具有文化的两向含义,具备双重的政治背景。它简单有效地剥落出资本主义文化情境中“绿色生态”的真相,以戏谑但不失严肃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批判潜质。
由概念、作为、趣味和觉悟的高度统一,山漆与不漆不再是问题,“漆山计划”重要的是艺术家在现世喧嚣中的处变不惊。它把对自然的敬畏再一次提示,二十载年光中,持续不坠的心志本身成为公共艺术。“物波空间”和“第零空间”的前赴后继,使漆山的展事安顿于798,造就了红石广场,也层积了中国当代少有的思想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