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素质大讲坛2010年度第36期视频讲座之--《我眼中书法的精神高度》
本次视频讲座的主题是:我眼中书法的精神高度。主讲人是张济海先生,中国军旅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济海,幼承庭训,天资聪明,酷爱书画,痴情水墨,15岁时凭借着超逸的书画功底被部队特招入伍,开始了戎马生涯。40多年的军旅生活,刻记着张济海从士兵到大校的人生足迹。
几十年的历练,使张济海成为了实力派的书法家。他以其特有的感悟思维和矢志追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因义生情,由情赋形”的书法理念。他的书法作品惯依书写内容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字体和风格,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的作品先后百次荣获金、银奖,声誉日隆。张济海历时三年将《易经》中“厚德载物”之名句创作成自己书法的代表作,“厚德载物”四个大字浑厚雄健,力透纸背,成为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代表。该作品被永久性地镌刻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口。他的诸多作品先后被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外国朋友收藏。
本次视频讲座,首先展出了军人张济海的书法作品,观众看到都十分好评,有说张济海书法有骨气、有大气的,也有说他基本功十分扎实的。
在张济海先生讲座讲述了精神高度就是对书法本体的认识:1、德识技三位一体的书法思想。德是做人,人的品德,人是本。就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样。为什么秦侩的字很好,但是他的作品就不能流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识是知识,人人是社会中的学问来改造社会。很明显,知识是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分水岭。技是技法,书法有执笔法、运笔法、写法、章法,都要遵循法,就是一定的规范。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需要长期磨练,天天动笔的。用什么墨水、什么纸和什么毛笔都是技的要求。德识技是书法的三个支撑点。可以总结为:无技不能为技,无识则渺知良莠,无德则心蒙尘垢。
2、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书法发展观。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就好像要爬上那么多伟人所成就的高山,你才能另外创造一座山,我们要入帖,然后出帖,才能弃帖,而弃帖仅仅是创造的初级阶段。张济海先生不反对发掘民间书法,但他还是提倡要张扬个性之前,要在扎实的基础上,选帖要坚持正道,选择那些优良的大家公认的好书法。书法的风格是长期训练、自然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
3、因意赋形的创作方法。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就是书法是写字的基础上的艺术升华。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侄子战死沙场因而悲愤写就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那些喝酒赋诗的友人们一起的时候写的对人生的感叹,岳飞的《满江红》等等的作品,都是有意境的,其实这个创作方法就是要有意境的。中国书协提出“代表作”其实是有意义的,不能一个人一生有很多作品却没有代表作。
4、雅俗共享的观点。书法是需要繁荣的,就是马克思说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一个人掌握的风格越多,技法越多,他的创作方法就会越强。不要低估老百姓的书法欣赏力,书法的欣赏主流还是老百姓,书法家不能被栓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
5、义利并举、以义为主的社会责任感。创作的作品就是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一到了市场就成了商品,商品就和钱谈在一起了。不是说书法作品是要向钱看,但是作品走向市场是必然的。当年张济海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在军营里面,国家补贴不多,但是要买墨水、买纸、买笔,买不起砚,就用碟子罗。而现在有很多人想要他的作品,他不要钱去写的话,是怎么都写不完的,夜以继日的写都写不完,所以就有了一切向钱看的说法。社会责任感是需要的。就张济海先生的一个事例说,他一幅作品拍卖了3万元,后来有个商人看中了也是这副商品,跟张济海先生说卖他100张,每张1500元,这也很多钱。但是张济海先生没有这样做,他说,卖给这个商人100张以后,他又写100张,每张100元卖出去,那商人就说不要这样了。所以显而易见,张济海先生是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的。书法家,需要社会责任感。
以上都是张济海先生眼中对书法精神高度的认识,可见先生不但书法写的好,而且有德有品,精神境界尤其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