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终于“唱”起来了。众“寒迷”们饥渴似的疯狂抢购,《独唱团》开售10小时便登上排行榜首位,首日大卖10万册,在百度输入“独唱团”三个字,有一百多万相关信息。这不仅仅是影响力的问题了,而是魅力。凤凰卫视值班总编吕宁思先生在节目中说,当下没有那一本书或杂志在没出版前就受到如此瞩目。在韩寒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其中的一波三折,更使得这本杂志愈发神秘。韩寒本人也的确是一个有超级影响的品牌。
杂志正是上市前,韩寒表示不要用看战争片的心态看文艺片。《独唱团》不过是一本纯文学性的杂志,和读者的期待是有出入的。众读者期望《独唱团》超过《南方周末》、《南风窗》这些当下中国相对敢于说真话的媒体,像当年的《新青年》一样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韩寒被视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标本”或“样本”,甚至有人说他会成为下一个鲁迅。事实上,韩寒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舆论领袖,说真话说的比别人多些,犀利些,睿智些,是众人眼里的“带头大哥”。但也必须看到,韩寒的本质影响力也在于“真”,而不是思想。在全社会都充斥着假话、套话、官话、空话之时,韩寒敢于“逆潮流”,用一种老辣的文风针砭时弊,自然会得到众星捧月式的拥戴,他也就顺势成为媒体多关注的对象,成为封面人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韩寒身上所具备的,正是众人身上所缺少的。
也正是由于韩寒说真话的出类拔萃,公众对于他及他的《独唱团》有太高的期待。这些年来,韩寒一直在“独唱”,他硬撑下来了,《独唱团》的热销印证了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可现实是,一个“独唱”的人,以“独唱”的名义,出了一本名叫“独唱团”的纯文学杂志,仅此而已。说白了,《独唱团》很文学也很软,它不会是铮铮铁骨,韩寒也不会成为下一个鲁迅,中国人总是期待着别人说真话,期待着韩寒能够“唱起来”,想象着《独唱团》能够撑起一片天,而自己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像个看戏的,所以韩寒一直在“独唱”,并没有唱成团。
在文艺评论家白烨眼里,以上列举的这些杂志,“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以书代刊’的出版物而已。”他说:“现在真正买书看的多是中学生、大学生。其中有很多人是主编的‘粉丝’。这样看来,他们顶多使自己成为一张‘文学名片’,然后再乘势打造‘文学品牌’。这是对他们的隐形能量与潜在影响的再发掘、再延伸。”评论家王干也认为,“它是依据市场规律,也是根据青年喜好。前景不会差。”
谈到“80后”青春作家这个群体,白烨说:“我觉得‘80后’群体这些年一直在持续分化,在文学写作中真正的代表者是颜歌、七堇年、笛安、张悦然等。韩寒是社会批判倾向的代表,他是‘意见领袖’包装的偶像作者。不能说他们没有进入文坛,但进入的是与传统型文坛不同的另一个文坛,那就是市场化的文坛。”
但“青春作家”作家及主编本身却并不如此去看。张悦然认为,在做杂志和写作之间,她仍然在坚持写作这一条“寂寞之道”。“很多人一看到《鲤》的时候,就说它是很小众的,并且担忧市场。事实上,我没有想过小众和大众的问题。我对于市场没有太多想法。”
蔡骏认为,韩寒受关注与他的文学创作没什么直接关系。这主要因为他对各种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大众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而不是文学或小说,或者他个人。”
昨日,正式面市的韩寒《独唱团》一书,今天下午在上海各大书店均告售罄。不少“50后”中年人成为该书“粉丝”。
下午,上海书城一位收银员告诉记者,该书一上架即受民众抢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老年人此番成了购书主力军。一位跑了多家书店,最终一口气购买4本书的老者笑言,自己是韩寒博客的忠实“粉丝”,始终关注韩寒作品。这次自己多买几本,准备分送朋友。
据知,《独唱团》首期收录了34位作者的34篇文章,既有普通青年作者,也有知名作者。最后是韩寒的连载小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记者了解到,对韩寒新书,读者有着不同的评价。
虽然韩寒曾表示,《独唱团》“只是一本文艺杂志”,“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但等待已久的读者仍有不少表示失望。网友“小王子”在留言中认为“内容总显得有些琐碎,和期待中有不少落差。”
不过,亦有读者认为,杂志整体可看出韩寒编辑方向,有“独立思考、幽默、犀利、社会话题性”的“韩寒味”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