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与著名书画鉴赏家、美术评论家、《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孙瑞祥先生相识多年,但前些年我们相互之间没有深入的接触,只停留在见面礼节性问候的层面。直到2004年,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友谊交往。
记得前些年是在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两位书画家沈阳作品展开幕式上,我与孙瑞祥先生不期而遇。当时他作为贵宾被邀请在主席台就座,我坐在主席台下面正好与他面对,就和他点点头算是打招呼。开幕式后,先生走下台来和我握手寒暄,还热情地给我引荐北京的艺术家和全国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等。我当时把我新出版的书法小册子送给先生,两个月后,先生在他主编的《书画市场报》上发了我的书法作品并对我做了介绍。这让我很受感动,我们的接触就逐渐频繁起来。再后来,我又把我们辽宁书画界朋友的作品推荐给先生,先生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很快在《书画市场报》上刊登出来,大大激励了辽宁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这倒让我有些歉疚,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先生的,就主动提出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书画市场报》做些工作。先生说好啊,你是书法家当中为数不多的作家,我们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于是,我就开始做起了《书画市场报》的文字校对工作。
与孙瑞祥先生接触多了,自然对他了解也多了。先生祖籍河北,是明末大学士兵部尚书、民族英雄孙承宗第十三代孙。孙承宗文韬武略,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诗词书法甲天下。孙家后代更多地遗传了少师的诗书基因,搞书画、文学者居多。孙瑞祥先生就是孙氏后代中的杰出人物。他先后主编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图鉴》、《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批评》、《翰墨探微》等赏评专著,同时还在国内外艺术理论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专业文章,目前,还有刊物在转载。他在书画创作、特别是书画评论、鉴赏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在书画鉴赏与收藏界颇负盛名。先生除在文化艺术界行走之外,还致力于在书画家与收藏界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他从1990年开始,联手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沈阳等地举办多次“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自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大型拍卖活动12场。活动吸引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洲各地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热爱中国艺术的外国友人参与其中,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先生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上世纪80年代经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引荐,先生得以拜见台湾收藏、鉴赏界多位大师,并得受业,使其在书画鉴赏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先生精于书画鉴赏我是多次有幸亲见。那是刚与他接触之初,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拿来一幅清代的书画作品希望鉴定一下,在场的一位懂些书画鉴定的人士拿放大镜左右看了一阵觉得画有些不对头,但未敢给出明确的结论,说你还是请社长看看吧。于是,我就把来人引荐给孙先生。没想到作品还没有打开,先生的结论已经出来了——东西不对。来人说怎么没看作品就知道不对?先生道出原委:“味儿不对。”真正的古字画只能有“霉”味,而这幅作品散发着化工原料味。这种情况都是“做旧”了,就是把新的东西处理成看上去象旧的东西,通常的做法是用毛刷把一些化工原料刷在作品上或做烟熏处理。先生说不信你看看作品的背面一定有刷子刷过的印迹。朋友把作品背面展开,果然可见刷子刷过的痕迹。我的那位朋友对先生的鉴别能力大加赞叹。
孙瑞祥先生在学术上更是一位敢于直言的人,这也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记得他在很多年以前就呼吁要重视中国书法传统技艺的发掘和传承,他写文章多次指出:搞书法急功近利是不行的。解放以后我们的主要精力都在搞建设抓生产上,加之十年动乱,让我们离传统已经越来越遥远了,现在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技艺的发掘,那传统技艺就会失传。我们的国粹就要成为别人的国粹!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书法家要担当拯救民族文化的大任。他对当下的书风以及部分书家对书法发展的导向很是担忧。他说,下笔一阵风,胡乱一阵撒欢儿,随性乱写一通,这会害了书法。真正的书法是必须要深入地研究传统的,而不只是临临帖而已。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要弯下腰去老老实实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他的这一论断与刚刚闭幕的两会上部分政协委员的倡导不谋而合。
前几年,书界流行“大巧若拙”,于是一些人专门致力于把书法写丑,甚至某艺术院校导师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研究“秦诏版”的课程。先生马上撰文给予痛责,指出:“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把诏文刻铸下来,贴在衡器外壁上的文字,只有少数佳品,多数是出自老百姓和会写字的士兵之手的普通文字,它确实具有史料的研究价值,但单单作为书法进行美学研究这就南辕北辙了。真不知道他们从中到底能研究出什么?
孙瑞祥先生对艺术的冷静思考使其向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见解。在《书画市场报》发表学术文章方面,他一向严肃认真,严把质量关,从不因作者是“大家”而是瞻马首。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对时发现一篇文字有引用错误和观点问题,而我又一时找不到原文的出处,就建议把这篇稿件先撤下来。不成想文章的作者竟是台湾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后来大师得知稿件被撤下,就把电话打给当时正在香港开会的孙先生。先生马上打电话给我,并让我把文章发到他邮箱里。先生看后也以为我的建议有道理,就向对方做了耐心的解释,坚持把文章退回去了。
孙瑞祥先生在关心祖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交流方面也默默地做了许多工作。多次带团赴日本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进行文化交流。2007年,本人在中国书法工具——毛笔的应用方面做了一项探索性的改良,并成功申报了“中国手指毛笔”专利,先生对手指毛笔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了解,并坚持使用了近半年,他用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认可了“中国手指毛笔”的这一发明,并肯定了它在普及书法教育、传扬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于是他亲自撰写了《翰墨园中绽奇葩》一文,发表在《书画市场报》2009第10期第一版上,向海内外介绍、推荐“中国手指毛笔”。很快,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对“中国手指毛笔”给予关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著名书法家张道诚先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段成桂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刘江先生等国内著名艺术家还为我以及手指毛笔题词。台湾中国艺术协会、日本东洋文化书艺学院、大韩民国传统文化振兴协会等纷纷邀请《书画市场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11月,由《书画市场报》社社长孙瑞祥先生带队的《书画市场报》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台北举办文化交流暨本人“中国手指毛笔”书法作品展览,中国艺术协会会长于百龄大师,台湾《民众日报》总编辑尚洁梅先生,台湾《远望》杂志社特派员杨文君女士,台湾黄埔军校校长刘达运中将,中华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张再兴,中国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长邢韵蓉,台湾总商会主席官志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郑隆炎博士以及戴镜清、钟沛翰、蔡之龙、马龙等众多台湾艺术家到会祝贺。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众多大师对中国指笔都给予充分的认可。这使得先生对推进中国手指毛笔信心倍增。2009年12月,先生又派我代表《书画市场报》、《芒种》杂志社率团赴韩国首尔,举办“中韩文化交流暨王湛民‘中国手指毛笔’书法作品展览”活动。使中国手指毛笔这一新生事物迅速在海内外书画界得到推广。
此外,身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的孙瑞祥先生,还充分发挥辽宁民进在教育、文化、出版、科技、体育、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优势,履行职责,努力为推进辽宁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孙先生也是一位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他曾多次组织和鼓励艺术家参与募捐、义卖等社会公益活动,先生也经常把自己的作品奉献出来表达爱心。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孙瑞祥,字德堂,号静远居士。1953年生于河北沧州,祖籍河北高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任香港《书画市场报》执行社长、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主任(法人)。
忝居明代少师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之第十三代嫡孙。承祖上之遗德,余少年受家父影响酷爱中华书画艺术,后积年累学,专工书画鉴定与评论。前蒙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前辈抬爱,余得以拜识享誉海内外的台湾书画界、鉴赏界诸名师前辈,并得授业,使瑞祥愚钝渐化,茅塞顿开,对艺术品鉴赏与评论渐入佳境。余亦先后出版《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图鉴》、《中国当代美术名家批评》、《翰墨探微》等赏评专著,作品亦被大陆多家专业报刊、杂志转载,散见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以及《芒种》诸报刊。
2003年创办《书画市场报》大陆双周刊,旨在面对文化艺术界之高端艺术家及各省艺坛帅将,进而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当代之艺术大师、以及当今深具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未来之大师。并成功组织数次海内外大型书画拍卖活动,使艺术家作品走向国际舞台。并多次应邀带团访问港澳台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书画市场报》创办六年来,已在海内外艺术界、收藏界颇具影响,许多艺术家缘此已蜚声海内外。瑞祥能为此恢宏大业竭尽绵薄之力,深感幸甚!
邮编:110002 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北大街28号编辑部
电话:024-89115032 62101556 62101557 传真:024-89101579
网址:http://yihaipm.com E-mail:shenyangyiha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