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央、省、市、县各级都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此也十分期盼,上下两头都热起来了,农村文化有好戏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党支部书记张家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张家胜,把当代农民的形象扮演到了极致。他打破种地传统,靠卖“景”挣钱,将手中的皇城相府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破败村落,变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游胜地。
做农村的当家人,张家胜大事小事都得管,但最让他开心的就是管文化。
在许多农村,村民们盼农闲也怕农闲,闲下来是非多,打扑克、搓麻将、饮酒滋事。“但皇城村村民们不是这样,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表演、技术比赛、健身活动,我们有自己的图书室、文化室,还有精神文明办、和谐办,来我们村的城里人说,‘你们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和城市媲美了’。”张家胜自豪地说。
皇城村是全国著名景点“皇城相府”所在地,是一个有煤炭、旅游、化工、高新材料、生态农业多业并举的新农村典型。“口袋富了,脑袋不能穷了!”张家胜说,富裕起来后,面对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困,他们在县乡的支持下着手成立文艺团队,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如今,在皇城相府的多处景点,每天都会有各种文化演出,这些节目都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皇城村民自己建立起来的文工团、女子乐团、民族乐队编排的。张家胜说,国家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党的好政策“富了脑袋”“活了农村”。山西省、晋城市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还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
到2008年,晋城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小康水平年年高,农民岁岁新期待。总体上,农村文化设施还落后,人才队伍不足,农村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作为农村干部,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搞好!”张家胜对此信心十足
勇气加拼搏插上腾飞双翅
30年前,居住在巍峨古堡、层楼叠院、影壁雕棂中的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被“吃不饱”的阴影笼罩。贫穷原因是资源贫瘠、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产业失调……皇城村没有一条象样的通往外界的公路,村里几百米长的街道也是坎坷不平,谁要是能去趟30公里外晋城市,那是件了不起的事。放眼望去,村庄东西两山岩石裸露,植被稀疏,散落在山间的坡地,连一亩大的地块都没有。全村人苦熬日子,渴望小康。
这时,28岁的张家胜被大伙选为村委主任。“空着的袋子立不起来,没有实力的村子站不起来。”张家胜说,“建设新农村,先得发展经济。”张家胜不知道啥叫“科学发展观”,但懂得“因地制宜”抓产业。村里人均只有四分山坡地,粮食产得撑破了天,也只能混个肚儿圆,靠种地不行。有人告诉他,村里的地底下蕴藏着无烟煤,地面上竖立着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要发展得靠它们。于是,他就和支村两委一班人围绕调产业结构的主线,决定先建一座年产30万吨煤炭的矿山,然后再搞旅游开发,挣过去祖辈们不挣的钱。
这对于一贫如洗的皇城村来说,谈何容易!有人说张家胜是胡吹瞎侃,也有人说他痴人说梦。面对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的重重困难,他不动摇,十趟、二十趟、三十趟地往县里、市里、省里跑,融不到资不罢休。他夜间乘车,白天找人,住廉价旅店,吃便宜饭菜,受冷嘲热讽……不知遇多少回闭门羹后,真诚终于打动了强者,1991年春天,煤矿建成投产。看着滚滚乌金从井下奔涌而出,村民们笑得乐开了花。“家胜本事大,乡亲们有了零钱花!”全村的中壮年村民,摘掉草帽进矿当了工人。接着,张家胜通过资本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兼并了县、镇的3座煤矿,使原煤年量达到135万吨,煤矿真正成了皇城村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