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09年国家艺术院团创作工作会议上,谈到很多作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只演出几场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提出“作品好不好,要看票房”。
对艺术作品是见仁见智的。但一部艺术作品也是具有客观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衡量与评价标准的,比如好看不好看,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因此,票房和演出场次是衡量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检验一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本指标。这种评价,直观而且浅显,也许不能全部反映作品的深刻内涵,但这种直观的评价确是一部作品生命力最重要的基础。和者盖寡的作品,虽然可能深刻,但也只能是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把玩之物,观众才是文艺作品最终的服务对象。有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如京剧《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歌剧《白毛女》、《原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祝福》,交响乐《嘎达梅林》,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等,它们不但艺术品质过硬,而且群众喜闻乐见,是经过票房这个标准检验过的优秀作品,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
的确,无论是戏曲艺术作品的剧场演出,还是一部国产影片、进口大片的影院放映,这些作品所要面对的就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广大的艺术消费者。因此,一部戏剧或一部电影,都是要选择内容所要针对的适合的艺术对象,而且,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讲,对作品介入虚构过程,与作品中的内容、人物发生认同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需要受众的深度参与的。如果,对某一部作品,观众欣赏的热情高,积极关注,它就能获得比较广泛的影响,实现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自然获得的“票房”也会相对较高。所以说,“票房”这个商业化的标准,有时的确能够反映出一部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近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动画电影《马兰花》的票房突破1000万元。人们评价《马兰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吸纳了中国民族元素,这个作品既让孩子们乐于观赏,也让成年人欣然接受,因而被评论界誉为“今年来中国动画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还有年初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映后,人气更是到达顶点。《马兰花》、《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在票房上也是成功的。
因此,可以说,有时一部作品“艺术”和“票房”是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为了“艺术”而忽视“票房”,或者为了“票房”而放弃“艺术”追求,都是没有辨证地处理好“艺术”和“票房”的关系。
这几年不断有人批评艺术剧场的“高票价”,把本应是社会大众化的剧场文化搞成了所谓的“阔少文化”。最近,著名作家肖复兴撰文,以亲身经历再次批评“现在演出市场票价委实高了,不应成富人堂会”。这也是一种“票房”之惑。诚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有好的“票房”,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票房”,或者就是高票价。高票价可能满足了少数人的艺术需求,但却会剥夺更多的人欣赏艺术的权利。这最终对艺术作品的“票房”收入是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