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央台规定收视率倒数一、二、三要被淘汰出局,其实《百家讲坛》当时是倒数第四。当时《百家讲坛》的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我们请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所知道的各行各业的大专家全请过,甚至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等,甚至于连那个不会说话的霍金也请过,我也觉得活见鬼的,他什么也不说怎么讲呢?我当时问编导,他讲这个你懂吗?编导说,一句都不懂,就知道他说的那些词儿。杨振宁先生讲“物理像艺术一样的美”,我觉得这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物理怎么会像艺术呢?我这个策划人都不懂,观众能懂吗?没人能懂,所以就没人看,收视率非常低。
我是 2004年年底进入《百家讲坛》的,在入主之前我给《百家讲坛》做了一次讲课,这次讲课就决定了让它彻底革新,我报告的题目是《架一座学者通往百姓的桥梁》,在学者和老百姓之间架一座桥,把专家学者的知识变成老百姓懂得的东西传输到大众那儿去。我记得当时我非常洋洋得意,我说我们是桥上的石头,一块一块地搭起一座桥来,让学者踩在我们的身上过去,说起来也特悲壮啊,但确实是这么回事。
《百家讲坛》从此一切都改变了,不单单是内容,连方法、连主讲人的选择,一系列的事情都改变了。这个改变可以说是180度的。但是大众传媒知道自己要为老百姓为广大观众去做节目的时候,这个道理你是明白了,但是你要做往往做不好,我们有很多节目都是因为这样而没有做成的。所以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事无巨细,甚至牵扯到了每一个主讲人他讲的每一篇稿子,他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改变。大家都知道讲《和珅》的纪连海。他就是老北京人,说话有点儿油腔滑调,所以听着挺像说相声的。其实纪连海一开始给我们写的那篇稿子,我个人看着像高中生作文,我们对他的稿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磨合,一稿不行,两稿,到最后至少改了七八稿。
《百家讲坛》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述和新颖的内容。其实《百家讲坛》最重要的转变,第一个是立场的转变,把“为知识分子”改成“为大众”;第二个重要转变是方法的转变,是怎么讲的问题;第三个转变,就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培养了很多的明星,明星主讲人。为了选主讲人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高校,想找个人不容易,因为主讲人不单单在学科本身要有一定的功底,另外还要有风度,还要会讲。
经历了这样三个很重要的转变,以前我们说《百家讲坛》百家学问都讲,这就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题目《小行星真的能撞上地球吗》,当时讲课的人是中国很优秀的天文学家,他非常善于把很枯燥的科学的东西讲得很有趣很生动,但是他必须要讲解基本概念,在节目前30多分钟已经出现了十多个到二十个新概念,观众基本上听不懂。
所以当时我们就痛下决心,给《百家讲坛》这一段时间里到底讲什么做了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当时定的方针是“偏重文史、尤重经典”,逐渐地扩大大家对文化的兴趣,后来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秘诀:用讲故事的方式增加叙述趣味性
其实伟大的作品都是需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咀嚼的。我们讲《红楼梦》有人提出了很多很多意见,但是刘心武非常会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对《红楼梦》的争论,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为什么非要人家跟你理解一样呢。正因为这种不一样,大伙要商量要讨论,所以收视率就渐渐升高了,而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红楼梦》的理解就加深了。讲什么很重要,要讲大众喜闻乐见的,我们不讲那些稀奇古怪和过分深奥的,让大众多多少少知道一点,但是知道得不是很清楚,而且他们有发言权,他们可以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他们可以出来说我认为《红楼梦》是怎样的,我认为贾宝玉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如果老百姓对一部文学著作、历史书产生了兴趣,恰恰是文化在滋生、成长的过程。
“ 讲什么”这个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就是一个“怎么讲”的问题。怎么讲这个事情后来弄得很麻烦,很多史学家对我们攻击得很厉害,说我们在讲故事。讲故事就是用一种叙述方法,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大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我们将中外不同的史学家做的事情对比一下,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只是到18世纪、19世纪以后这个事情才有了一点变化,相当多的人都非常喜欢听历史故事,而历史正是由故事构成的。
在欧洲最著名的一本历史书叫做《罗马帝国兴衰史》,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叫爱德华·吉本。这个人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本书,他有一大堆目录,其他的书都没有被找到。但是这本书200多年来始终长销不衰,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著作,而这一本书就是讲故事的典范。中国治史的传统也是非常非常悠久的,但是中国历史是“文史不分家” 的。其实在中国历史的根上,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所谓十三经当中的《左传》和《战国策》,你很难说它们就是历史。
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增加叙述的趣味性,是《百家讲坛》成功的一大秘诀。要完全追究历史的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我们说讲究历史的叙事让它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并不一定对历史的每个问题都要得出结论,而是用开放性、讨论性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我们读历史的时候是按照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得出乐趣的吗?我们一般读者可能就是因为历史事件启发智力,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一些影响,这是我们读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提倡讨论,不提倡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来,我们希望更多人从不同的层面讨论、研究,我们有一种历史的感觉、历史的意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用道德的方式判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要是那样做,我们就会想象到,历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说不清的。提倡历史的叙事、提倡历史的丰富表达、提倡历史不同观念的讨论,这是《百家讲坛》所追求的。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叙述,最好能够把历史讲得更生动有趣些,让每一个人都去爱历史,让每一个人从中去感受我们历史的丰富,让每一个人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我们文化的伟大,这难道还不够吗?
《百家讲坛》的文化使命,不仅在于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安静静的课堂可以去读历史、读文学,我们还有一些文化的追求,我们希望改造中国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学风,我们希望每一个专家都能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写出今天新的更伟大著作,来丰富我们的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坛。
说到这儿,多多少少有一点儿超越了传媒人责任的范畴了,有点儿说了几句慷慨激昂的大话。我们确确实实有这样一些想法,我们希望不仅老百姓喜欢读史、喜欢文学,我们的研究机关,所有的研究人员也应该要重新用一种方式去思考你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