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频道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问答发现《清明上河图》之迷
发布时间:2010/3/22  阅读次数:26608  字体大小: 【】 【】【
  

主持人:听说当时有一件很著名的文物,叫《万岁通天帖》?  

杨仁恺:对,当年国民党的东北军事长官郑洞国很喜欢文物,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长春的时候,他把《万岁通天帖》拿出来交给我们部队。《万岁通天帖》很有意思,武则天当大周皇帝的时候,王羲之的后人——当时的宰相王方庆——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说,这是你家祖宗的东西,我怎么能要,于是她下令用硬黄纸双钩拓摹复制了一份,就把原件退还给了王方庆。这件作品后来经过很多周折,落到了北京故宫,是溥仪从故宫把《万岁通天帖》偷到了长春。后来我做了这本法帖的鉴定工作,之后就藏在我们博物馆里了。  

《万岁通天帖》是王羲之一家几代人的法书作品,所以又叫《王氏一门书翰》。王羲之已经没有真迹传世了,现在传世的都是钩填本。《万岁通天帖》是一千多年前留下的,上面有王方庆的题字,而且还有武则天文字改革时期的文字,所以非常珍贵。  

1952年杨仁恺和调查小组在长春近三个月的明察暗访中,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这些珍宝在上交后调拨故宫博物院,与其他捐赠征集的法书名画一起,回到了故宫博物院。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在国庆节的一片喜庆气氛中揭幕开馆了,《清明上河图》也成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镇馆之宝。  
主持人:您还记得经您手找到的散佚国宝有多少件吗?  

杨仁恺:没有统计过,恐怕总有好几百件吧。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宫绘画馆开馆也是您的一个成果。  

杨仁恺: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不过,当时感觉确实很愉快,起码故宫博物院绘画馆重新开馆了。我只求工作,不想什么报酬。  

我出来一看,大吃一惊  

为了丰富馆藏,即便远在东北工作,杨仁恺也经常来到北京琉璃厂,了解文物界的最新情况。公私合营之后,荣宝斋成为国家征购古代书画最大的窗口,而杨仁恺也成为了荣宝斋的座上客。1962年4月的一天,一个外地年轻人背着一个装满破纸片的布包袱,来到了荣宝斋。令杨仁恺震惊不已的是,那个年轻人带来的包袱里面竟然有37件书画名品,这些盖有清宫印玺的书画,正是当年从故宫流出、散佚已久的国宝!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其中有几件竟是绝世孤本。年轻人曾先后两次送来国宝,但其其实身份却非常神秘。这件事一直留在杨仁恺心里,多年后,他从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报道,其中披露的事情使他极为震惊:原来在当年那些国宝碎片的背后,曾经有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主持人:据说,当年您虽然在东北工作,可是经常会到北京琉璃厂来看看,所以也才有了那次奇遇。  



杨仁恺:对,我每次到北京来,都不住旅馆,而是住在荣宝斋。荣宝斋的老板侯恺是我的好朋友。那一次情况是这样的:我当时正在荣宝斋后院休息,营业科的田宜生突然跑来叫我,说有人送来一包破片,让我出去看看是什么,是不是好东西。我出来一看,大吃一惊,发现那是北宋时期大书画家米芾的《苕溪诗卷》。卷子虽然残破了,但是还拼对得起来。这可是国宝!我仔细一拼,拼出了一个长卷,仅仅缺了五个字,其余都是完整的。当时我非常高兴,我说这可是一件国宝!  

我大概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拼出了十多件作品。我问卖东西的年轻人要多少钱,他说您看着出吧。最后他要价一千六百块钱,那是在1962年,这些国宝就以人民币一千六百块的价格成交了。  

主持人:如果您评估一下,这件国宝应该值多少钱?  

杨仁恺:一亿六千万。  

主持人:这个年轻人后来又来过荣宝斋吗?  

杨仁恺:来过,没过多久他又带着第二包残片来了,正好那次我也在那儿,我们又买下了。当时这可是件大事情,他带来的都是国宝级的好东西。  

主持人:当时您有没有问这个年轻人,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杨仁恺:问了,他不肯说。后来我跟田宜生讲,这些东西他卖便宜了,这是国宝,不应该这么便宜就卖掉,我建议再补给人家三千块钱。后来荣宝斋派人去给那个年轻人送钱,但是地址不对,那个年轻人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地址。  

主持人:很多年以后,您才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杨仁恺:是啊。事情大致是这样的: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关押,他的东北军部下也都散了。张学良的外文秘书,也是东北人,后来在营口的一个工厂里当职员。20世纪50年代初,这位外文秘书从营口到长春去看朋友,在长春逛地摊时,发现了一些从伪皇宫抢来的文物碎片,就买下了,包了一大口袋带回营口。不料跟他同去长春的一个工人见财起意,在回营口的路上把他推下车子害死,把东西抢走了。那位秘书的夫人是一位教师,她很怀疑自己丈夫的起因,于是就到法院去控告,结果案子破了,那个害人的工人被抓了起来,包裹也物归原主。这家人虽然知道这包东西不一般,但是并不确切知道它们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后来,这家人想用这包破片卖几个钱补贴家用,到哈尔滨、长春、沈阳都试着卖过,结果都卖不掉,最后才来到北京,被荣宝斋看上,收购了。

别人开玩笑问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说我是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杨仁恺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幼年丧失,家道中落,勉强就读于旧制高中理科,辍学后在成都一家私立女子中学教语文和历史,学校附近的古玩街时常令他流连忘返。1945年,30岁的杨仁恺来到北平,在琉璃厂书肆坊间多所浏览,见识到很多法书名画,逐渐练就了鉴别古书画的深厚功力。  

主持人:很多人说您在书画鉴定方面独具慧眼。我们采访冯其庸先生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一幅画,杨先生只要打开三分之一就能看出真假。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杨仁恺:从哲学上讲,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我从小就对历史文物有偏好,二十多岁的时候还在中学教过历史,对这些东西一直都非常喜欢,一直没有停止过摸索和研究。我对文物的认识也是一点一点逐渐深化的,我看过很多文物鉴定方面的书,亲眼看过国内国外大约6万多件东西,所以,慢慢积累得多了,也就对各个时代的东西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专门阐述这个问题。  

我到东北以后才算走上了专业道路。当时,全国刚解放,我有一个同学的朋友在东北当组织部部长,他说东北缺少这方面的人才,通过他介绍我才到了东北文化部,随后转调博物馆。  

主持人:听说到东北之前,郭沫若还给您介绍过工作?  

杨仁恺:郭老跟我很熟,他的夫人于立群写书法,我提供资料、字帖之类给她看。郭老曾经推荐我到国家文物局。当时文物局局长是郑振铎先生,我跟他不太熟,后来郑先生录用了徐邦达先生,这时,正好东北文化部来请我,王冶秋同志转告北京这边又没有编制,所以我就到东北去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