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艺术观点 > 详细内容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时间:2009/11/25  阅读次数:29659  字体大小: 【】 【】【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开始就带有难以避免的政府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由国家以主流话语张扬、经济强力刺激而非艺术手段而强力推选的一种''''''''繁荣''''''''舞台艺术的一种措施。”带有强烈的弘扬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在选拔上具有倾向性,极大地影响到对于剧目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和剧目题材的选择,再加上“题材决定论”“主旋律作品优先论”的潜在影响,以及一部分创作者的急功近利,在“精品工程”的入选剧目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题材的类型化与人物形象的平庸化。  

  从目前来看,“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所选剧目,在题材上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戏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上,如《我在天堂等你》、《虎踞钟山》、《华子良》、《补天》、《苍原》等。革命历史题材和军旅题材的戏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气势恢宏,风格庄严肃穆,在用文艺形式塑造国家形象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自然会成为志在入选“精品剧目”的创作者的首选题材。即便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剧目,也常纳入到战争和革命的视野中来,如《凌河影人》讲述皮影戏人在抗日烽火下的恩怨离合;舞剧《红河谷》讲述的是发生在壮阔的西藏高原和抵抗英国侵略者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美丽悲壮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藏汉人民联手抵御外敌入侵的精神风貌;这些设定使得原本以爱情为主线的剧目拥有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那些反应当下普通人生活的剧目,如《迟开的玫瑰》、《父亲》、《万家灯火》等,也都致力于通过人物个体命运,反映在时代大变迁下人物的生活,如《父亲》表现社会转型期工人思想演进的过程;《万家灯火》反映动迁过程中人们思想的斗争;《黄土谣》通过一个老农民决心归还经营企业失败导致的欠债的故事,突显出在义利冲突时中国农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对宏大氛围的呈现也成了创作者的自觉追求。如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说:“立足地域文化厚土,找到历史与当今、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结合点,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是创作《大梦敦煌》的艺术追求。”  

  这些剧作克服了歌颂、表现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弊病,没有局限于写大人物、大题材、大主题,但仍无外乎写军人爱部队、写下岗工人爱厂、高尚人物勇于奉献等故事,有些单一。在人物关系的构筑、题材的选择上,存在类型化的弊病:“在《大梦敦煌》中,正是月牙的父亲大将军制造了月牙与莫高的爱情悲剧;而在《一把酸枣》中,制造酸枣与小伙计爱情悲剧的则是酸枣的养父老管家。这种人物关系的类型化,难免造成舞剧结构的模式化,……部分军旅话剧,如《''''''''厄尔尼诺''''''''报告》、《我在天堂等你》、《黄土谣》等,都是在一个家庭的若干子女间结构起''''''''价值观的冲突'''''''';而在构成冲突的各方中,又以在军队工作的子女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最终得到坚守主流价值观的老一辈的认可。”这些剧作在在整体风格上多慷慨激昂,契诃夫式的淡淡的充满生活的诗意的作品少了些。  

  此外,在一些题材的开掘上,或限于作者才力,或出于政策考虑,开掘的力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显得较为陈旧,引起了批评者的尖锐批评:“吕剧《补天》中,八千鲁女上天山,是为了固土守边,更是为了解决男兵婚姻的需要,她们的命运在不知不觉中被不知姓名的人以红头文件的形式给决定了,这本是个很好的反思的题材,但该剧”存在单纯歌颂,忽视历史与现实两种语境、两种价值观的错位的事实,从而把历史简单化处理的倾向。这里,政治话语与人道话语,英雄话语与人性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性。如果在八十年代这样写,甚至都无可厚非,在今天,这样写就很不够了。”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生活在今天的剧作者应该从这一题材中挖掘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意来,用新的眼光去打量和评判这一事件,而非仅仅歌颂。  

  历史题材的剧目题材也较单一,多集中在“清官戏”、“文人戏”中,大多数戏希望通过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和政治评价以彰显作品主题意义,从剧情的背后挖掘出更深的文化意义来。有些“清官戏”甚至毫不讳言自己对当今现实的讽喻意义,希望能对“反腐倡廉”发挥作用。如有批评者认为:“京剧《贞观盛事》实际上是今天时代所期待的一个与之相呼应的艺术符号。艺术家们用黄钟大吕的气魄,发掘了一系列有关盛世的叙事要素:马球、壁画、书法、诗歌、宫殿、唐三彩、陶俑,以及李世民与魏征这两个对等的伟大人格的碰撞和对话。同时在君臣关系中开掘了任何一个盛世应有的警示性的''''''''戒奢倡廉''''''''的主题,在宫廷官场戏中找到了为庙堂、民间各得其所的、以民为本的共享性主题。”这虽然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唱中心”、“写中心”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图解政策、以古讽今的嫌疑。  

  在题材和情节的设置上,历史题材剧目也颇多相似之处,如《宰相刘罗锅》、《廉吏于成龙》、《贞观盛事》中,人物的关系设置呈三角型,分别由清官、赃官和皇帝或有权势的大臣构成,清官和赃官是对立双方,皇帝及有权势的大臣处于制衡位置,而清官总能通过自己的机智、敢谏最终获得皇帝或大臣的支持,获得胜利。  

  与题材缺乏深度开掘和新意相一致的,是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干扰所带来的不自信。如《迟开的玫瑰》中,乔雪梅从被人所需要成为被人所不需要,从一个勇于奉献者到成为一个被同情、被可怜者,本身极可以写人物在性格上的转变、在思想上的困惑,显示出两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对抗与冲突,即便它们之间无所谓对错、即便这一答案是无解的,它也是令人深思的,是当下商品大潮下人们对默默奉献、甘于平凡的人生观是否值得提倡的一种探寻,是极具代表性的。但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剧作的后半部分因为给人物安排了一条光明大道:既创业有成,又找到了爱情,而且这个过程又比较的轻松。这不仅是作品对自己所创造的人物的一种否定――前面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人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不成功的,只有在经济上、事业上拥有骄人地位,才是真正的成功――损害了人物品格,令整部作品现的审美价值有所降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物不太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获得自己所失去的一切,剧作如此安排,就失去了在更广更深层次上反映现实生活的机会。二是浮夸的泛滥和真正的批评的失语。  

  一种艺术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切中肯的的批评、特别是反对的声音绝对不可缺失。从戏剧目前的发展来看,它的从业者包括批评家、剧作家、演员、导演是越来越多了,专业化程度、艺术水准也大大提高,但优秀作品的缺席,体制固然是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良性批评舆论气氛的缺失。  

  一位研究者曾这样指出,存在于戏剧批评界的两种声音极大阻碍了戏剧的正常发展:“……一些理论家不切实际地制造戏剧落后的舆论恶化了戏剧的生存环境。其实,有这种理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这种理论,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与之相反的声音。同样,只有一片溢美之声,对于一种艺术、一部作品来说也很难说是好的舆论环境,处在这种舆论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也未必能够引起人们的太大关注。人为制造的这种毛病性的舆论环境,情况就更糟。我们大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部作品问世,通过行政的力量,通过人性关系,组织了许多赞美文章,然而一律的浅薄赞美,根本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只有提倡自由的、健康的戏剧批评。当前,戏剧不太景气,戏剧人的神经都比较脆弱,好容易创作一部作品,总是希望批评界好话多说,甚至害怕听到对自己作品的否定性意见。这实在是一大误会,也是营造舆论环境的误区。引起创作者不愿看到批评、报上一片溢美之声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迫于演出的压力,报纸上的溢美之词更多是宣传而非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似于“炒作”;另一方面,人们仍有对报纸“批斗”的余悸,报纸上的批评言论总是令人们很敏感。既然创作者不愿听批评,评论者也有了“难言之隐”。长此以往,剧坛理性声音的缺失,势必会影响戏剧创作的质量。  

  三是集中优势创作力量造成的“千戏一人”。  

  “精品工程”旨在打磨剧目的初衷是良好的,在具体实施中,参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把握,常常青睐于外援,邀请那些在编剧、表演、导演、舞美设计上堪称为该领域领军人物的创作者。或在原有创作队伍的基础上,邀请有实力的专家加盟,优化组合,以强有力的艺术人才队伍来打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务求组成最佳阵容,在创作、导演、舞美方面如果力量不足,也会外聘。集中优势创作力量打造精品造成创作阵容单一的现象。“近年,全国各地剧目投入生产的数量不可谓少,但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是将各地作为重点剧目的作品主创人员名单一看,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十分集中地体现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用单调形容可谓恰如其分。……其实,这种戏剧主创阵容的单调,从根本上说是非常不利于戏剧艺术发展的。因在创作上急功近利,企望一步就走向成功的投机心理,趋使我们很难实实在在下功夫来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于是,不管剧目、剧种的具体情况如何,更不用考虑当地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只要肯花钱,买上一位名家的剧本、请到一位堪称大腕儿的导演,再满足并伺侯好他们带来的舞美班底的资金预算,那么,可以说就接近万事大吉了。”然而,优秀艺术作品是创作者长时间思考和观察生活的结晶,因此,匆忙上马的创作无法保证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质量上无法保证,也会造成创作的单一。而且将创作“垄断在”少数人手里,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毕竟“出戏”不是最终目的,围绕“出戏”的是“出人”,只有“出人”,才能保证“出戏”的后续。  

  在前面分析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展演系由政府运作并由政府财政买单,演出单位在票房收入上可谓能力有限。一些演出较多的儿童剧目,多通过教育局等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在学校等地拥有不少的观众。当然儿童剧与成人舞台剧相比,更属于一种不可或缺的公益事业,担负着少年儿童人格养成的教育作用,它依赖于行政干预的路线并不能完全为成人戏剧所效仿。这就不得不令人发出疑问:何时“精品工程”的入选剧目能真正走向市场?何时能真正具有造血功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结束之后怎么办?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源头开始,即摒弃“题材决定论”,重新评判“主旋律优先”的思想,切切实实选出优秀的能代表人民大众心声的作品。所谓“主旋律”,其实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的代表,否则只能成为一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为破除“圈内人”对“主旋律”的一叶障目,以及切实让剧作获得能够带来市场效益的观众基础,不妨从评选起就发动全民参与。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在提高,发动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一定降低剧作的艺术品质。  

  目前电视上发动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层出不穷,固然“选秀”活动本身并不值得提倡,但“精品工程”的评选活动完全可以借鉴“选秀”的轰动效应。既然“精品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市场、走向观众,那么参与评奖的就不能仅仅是专家、市场经理、剧作家、领导,观众的意见特别是匿名观众的意见应该成为重要参考指标。在传播手段、媒体资源如此多样丰富的情况下,观众参与也具备可行性。可以考虑在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滚动播出参评剧目,由专家打分和观众投票共同来决定剧目是否入选。这一方面扩大剧目的影响,引起公众对剧目的关注,另一方面将评奖的整个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纠正评选中屡禁不止的“不正之风”,营造公正公开的评选环境,使整个过程更透明和公正,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以美国迪斯尼的音乐剧《狮子王》为例,在已经有动画片的基础上,电影版本、舞台剧版本同样受人欢迎,凭借《狮子王》的魅力,这些不同文艺形式之间不是互相竞争而双赢的关系。狮子王的后续产品玩具、影碟、广告代言等的收益也都相当可观。在当今社会诸多新兴娱乐方式的竞争下,单靠舞台剧的演出收入和影像发行收入毕竟杯水车薪,无法负担起剧团的艺术再生产的重任,而依靠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又非长久之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多种产品,从多种渠道来获得资金收益,应该成为剧目建设的可行之路。目前已有的精品剧目中,从电视剧改编而来的不占少数,希望有一天,能出现由舞台剧改编的电视剧或小说。  

  总之,随着我国在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在艺术生产上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是掌管一切的行政操控者,而且更多通过经济调控的手段来起作用。它通过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方式,在内容鼓励作品坚持时代主旋律,在艺术上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艺术生产起到了规范了激励了作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实施三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有一大批剧目活跃在舞台上并获得观众的认可,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爱之深则责之切,在此不揣浅陋,对“精品工程”及其选出的剧目予以分析和评判,希望能为营造良好批评氛围贡献一份力量,促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