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当下名人故里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果说李白故里之争、屈原故里之争每年都会上演一次的话,今年两省四地对朱熹的争夺则堪称风云突变,而且还有些地方连齐天大圣--孙悟空,西门庆等人物也不放过。一件件荒诞不经的事,由地方政府出面一本正经地来做,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意味。
中国经济网:GDP饥渴盯上西门庆
近十年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的招牌,竞争不息。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 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而黄山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
李白、赵云确有可争之处,一个诗才飘逸不群,一个浑身是胆、勇不可当,要是跟他们出产于同一块乡土,倒也脸上有光。西门庆,不过是《金瓶梅》里一个淫贼,难道还有人会志得意满地拍着胸脯说:“俺和西门大官人一个村的!”
可是这三地政府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人家觉得“西门庆”这三字光鲜。争来争去,真要争到手了能有什么好处呢?
时下流行一个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争李白也好,争赵云也好,争的无非是名人背后的眼球效应、经济效益,名人已死,但死人同样可以用来做商业开发,而且无需出场费,这样的算盘一拨,所以对一个个已故的名人争得不亦乐乎。现在,这把火烧到了西门庆头上。西门庆,可能也就只是一个文学作品里的艺术形象,无法确认历史上真有其人,就这样还争个不休,可见三地政府的GDP饥渴到了何等程度。
不知道三地政府有没有想过,西门庆能搭出一台什么样的戏呢?阳谷县欲把西门官人的丧命地狮子楼,改造成浪漫地,届时会在此看到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卿卿我我。卿卿我我,风月无边,这是多么有吸引力啊!可是我实在想不通,以“大淫贼、大奸商、大恶霸”的形象为我们所熟知的西门庆,怎么居然华丽转身成了文化产业、经济战线的英雄?而且还这么堂而皇之、光明正大?
我们的GDP需要靠西门庆来拯救的时候,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悲哀!
北京日报:“功利型保护”实属“破坏性发掘”
这两周,曹操墓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先是传出发掘到口含翡翠珠、曹操被人砍掉半边脸等爆炸性新闻,继而有人站出来辟谣,然后是在考古名家徐苹芳的质疑声中,曹操墓依然跻身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真是热闹非凡。
从难舍难分的三地纷争,到去年底河南方面高调宣布找到曹操墓,再到本周大张旗鼓的直播发掘,学界和民间有关曹操墓的各种争议从来没停过。各种质疑中,有的认为考古过程不合学术规范;有的从文史、文物鉴定等方面考证,提出确定墓主身份为时过早;更有人明言,这是一出“考古搭台,经济唱戏”的闹剧,是行政权力、经济利益干预的结果。
尽管河南方面否认了有学者所称的“曹操高陵”将给安阳带来4亿元效益的说法,但否认不了的是经济开发的蠢蠢欲动:在西高穴村,卖曹操诗画、曹操纪念品甚至曹操牌凉皮的小摊小店一应俱全,当地官员也宣布,安阳会将曹操高陵建成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在这出热闹的大戏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名人墓不可主动发掘”、“考古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好各地政府的参谋,不要参与炒作,甚至推波助澜”的呼声显得格外微弱与尴尬。
与曹操墓的是是非非相互响应,各地风起云涌的“名人故里”之争也令人瞠目。不但炎帝、尧、舜、老子、诸葛亮、赵云、李白等成为热炒目标,就连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如孙猴子的花果山都引发了争抢。本周的新消息说,为迎接理学大师朱熹880周年诞辰纪念,两省四地以“朱熹故里”为名,各倾全力备下超过40亿元的“寿礼”。如果说这些争抢多少还有些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渴望,那么有的地方为提升知名度,连西门庆这样的“名人”也要争夺,在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实在已经逼近道德的底线了。
发掘包装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纷纷纳入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中。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盛,挖掘古代帝王将相的墓葬、争夺名人故里之风愈演愈烈,几近失控。浮躁的又何止是考古界。真正为“考古经济”、“故里经济”推波助澜的又是谁呢?掘墓是为了开发,争“名”是为了逐利。貌似如火如荼的“文化遗产保护热”背后,实质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博弈——借用历史名人的“广告效应”,拉动文化旅游产业,争取大项目投资,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帝王将相、古代贤哲在GDP和政绩面前,不过是可供开发的经济增长点而已。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大旗下,沉默不语的历史名人被肆意诠释,最当珍惜的人文精神被无情地踏在脚下。丑态百出的争夺、迫不及待的开发、急功近利的包装,都是对文化遗产货真价实的“破坏性发掘”。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功利型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曾经丰饶的文化遗产宝藏可能将迅速沙化,而这样得来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社会中,对利益的追逐无可厚非,但开发与包装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多谈精神,少追名利;多想保护,慎谈利用,才是真正可取的态度。在这轮开发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的大潮中,学界、主管部门还有地方政府都当警醒并有所行动。
北京青年报:故里争夺陷入热昏,文化不堪现实之重
6月17日,山西娄烦县文物旅游局透露,当地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将由娄烦县花果山生态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花果山孙大圣故里风景区”。该风景区位于娄烦县海拔1816米的花果山山顶和山北侧的道人沟中,占地面积达7000多亩。在新闻发布会上,娄烦方面还公布了山西当地学者的“长期研究成果”,称《西游记》小说人物孙悟空的老家为山西娄烦的“依据最多、内涵最丰富”。
山西娄烦勇冠“孙大圣故里”之名,其事件本身不足一哂。孟繁仁等山西学者在为娄烦做“见证”的同时,多少还是为自己保留了一点学者的体面,他们并没有断言孙悟空的故里就一定在娄烦,而只是说“依据最多”。因为,只要还有点理性的人,就能明白为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考证”故里有多么荒诞。
一件荒诞不经的事,由地方政府出面一本正经地来做,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意味。如果娄烦只是用孙悟空做幌子打地方知名度,他们倒算是颇有收获,很多以前对娄烦一无所知的人,也知道这个小地方和孙悟空有点瓜葛。但从地方经济的角度而言,把占地7000亩的风景区建设系于传说中的一只猴子身上,未免有点不够严肃。更重要的是,把娄烦计划和近期此起彼伏的故里争夺战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和争抢已经进入热昏状态,非常值得警惕。
如果说李白故里之争、屈原故里之争每年都会上演一次的话,今年两省四地对朱熹的争夺则堪称风云突变,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虽然地方官员未必了解朱熹其人,更不大可能懂得程朱理学的内涵,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把大量的公帑扔在老夫子身上。据初步统计,四个与朱熹有关的地方,以朱熹名义开发建设的各种项目预计总投入可能达40亿元。这真有点历史不能承受现实之重的味道。
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名人青眼有加,大多与文化本身无关,他们看中的是文化遗产的变现能力。号称炎帝故里的湖北省随州市在这方面说出了实话。随州市有关官员介绍,通过打造“炎帝故里寻根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吸引旅游人数达48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高达25亿。古人身上有这么强大的GDP发酵能力,他们要想藏身于故纸堆中,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对历史遗产的发掘如果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则地方政府对名人故里的争夺就没必要苛责。遗憾的是,从现实来看,近些年在各地上演的历史热、故里热和古墓热已经越来越非理性,用利令智昏去形容都不过分。曹操墓的发掘和引发的争论,给不少地方带来连锁效应,据说刘备等三国人物的墓地都可能进入抢救性发掘的行列。地方政府在挖祖坟方面表现出的兴奋劲,已经让文化本身面临羞辱。去年,两个地方卷入李白故里之争,但有心人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某地的李白故里公园破败不堪、无人问津,让人为诗仙扼腕叹息。至于孙大圣故里和西门庆故里的“问世”,更是暴露出文化大国的子民在文化方面的无知与鄙陋。在纷至沓来的公祭和历史热中,人们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与传承,相反,更多看到的倒是权力给文化打上的僵化烙印。
以历史文化为载体推动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某些地方确有成功经验,但少数几个历史名人和传说人物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或者说,历史文化名人在创富方面的效用边界,其实很值得推敲。以为傍上一个历史名人就能收获盆满钵满,实在是一种要命的错觉。在缺乏严肃学术引导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往往对同一个历史名人狂掷赌注,其后果是不难预料的。一旦公众对“古人热”产生审美疲劳,或地方政府不能持续投入文化建设,则大量的政府投资和民间资本就会打水漂。丧失理性的一窝蜂投入,所导致的往往是社会财富的浪费。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名人故里争夺热,暴露出严重的失范倾向,它就像一种集体癔症,不但具有传染性,还很难以地方政府自身的理性去纠偏。在传统文化面临庸俗化和功利化陷阱的同时,公共财政的随意性也暗藏巨大风险。给这场“文化大戏”踩刹车,实在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