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频道 > 收藏快报 > 详细内容
收藏家马未都:什么时候入行都不晚
发布时间:2010/1/11  阅读次数:29000  字体大小: 【】 【】【

      马未都说收藏”在央视《百家讲坛》热播。马未都,这位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刻苦修炼自学而成的收藏家,在讲坛上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以学者的视角,透过藏品表象,探究其人文和社会背景,掀起一阵“老马热”。  

   马未都在新街口大众书局南京书城签售《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热情的市民沿  
着书架曲曲折折绕了一个大圈,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自称“马扎”,捧着书期待他盖上章,好带回家收藏。  



“上《百家讲坛》,是希望让中国收藏界的‘拐点’早点到来。收藏,不要光盯在钱上,钱带来的乐趣是一时的,文化带来的乐趣才是长久的。”在接受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专访时,马未都这样说。  

谈入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记者:您曾将自己在收藏上的成功,归结于一个字——“早”。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入行有点晚?  

马未都:收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我当年确实是碰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1980年开始的10年间,是我积累最快的时候。这段时间,古董价格长时间处在谷底,整个社会不重视器物,简直就像白捡来的。这对收藏来说是个好时机。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经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楷模”。在今天,收藏是个正常的事儿,你要是喜欢,随时可以参与,只是不能再用过去的心态。  

记者:“过去的心态”?  

马未都:“一夜暴富”已成神话。如今市场透明、信息通畅,如果还抱“捡漏”心态,迟早会吃亏。要有冷静的心态,量力而为。你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只有2斤米,非请10个人吃饭,那怎么行?  

记者:您能给入行者提点建议吗?  

马未都:要读书。一开始先看些博物馆出版的、不涉及藏品价钱的书,那些标了价钱的、所谓技巧性的书,等有了一定的辨识力再去看。找个好点的专家请教。专家不一定有“唬人”的头衔,要水平高、人品靠得住。就跟看病一样,哪个专家好,听听周围人的评价,自己再接触一下,慢慢就有感觉了。
谈投资:门槛仍然很高  

记者:在国外,艺术品被视为和房地产、股票并列的3大投资渠道。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楼市和股市疲软,今年会有大量的钱涌向收藏界。  

马未都:香港苏富比和嘉士德刚刚结束的春拍确实超乎人们的预期,大量资金流向艺术品市场,这是一个风向标。但是和股市、楼市不同,没多少文化的老头老太,炒起股、买起房来也会热火朝天,而艺术品投资门槛较高,不会“遍地开花”的。  

记者:在财力和眼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普通市民怎样选择艺术品来投资?  

马未都:我国目前的艺术品投资,供普通市民参与的不多。国外的投资渠道相对多些,比如艺术品拆分基金,能把价值1000万的一件艺术品,拆分成1000份,每份1万块,你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购买,不需要对真伪作判断,只等着升值。  

不过从长远来看,收藏本身就是财富积累的过程,市民可以选择有信誉的拍卖行和文物店,买一些价格不高但有升值潜力的“原始股”。哪些升值我说的不一定准,但可以提醒大家的是,凡是一些变量的、能不断生产出来的,要谨慎介入。还有市面上风行的黄金书、金箔画、钱币之类,买之前多掂量掂量。  

记者: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晓刚的油画又拍了4000多万港元。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似乎很火爆。  

马未都: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艺术都有一段火爆时期,不光中国,全世界都是这个情况。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最终能载入史册的,很少。现在看我国当代艺术,跟20、30年后再看,是不一样的。热闹的背后,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谈鉴定:呼吁司法介入  

记者:专家鉴宝现在很普遍,听说您鉴定一次收费300元?  

马未都: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算是收藏界老大吧,鉴定一次只收300块,还要被人骂。我为什么收费?第一,博物馆也要维持生计。第二,组织一次鉴宝,瞧那阵势,来的人排着队,都大包小包的,你得维持秩序、管他们喝水,招呼他们参观博物馆。鉴宝过程更痛苦,你说是真的,他眉开眼笑;你说东西不对,他立马跟你翻脸。  

记者:前段时间,南京收藏界有人推出“保真鉴赏”,每件藏品收取一定费用,如果有更高规格的专家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双倍退还价钱,并将之称为“规范鉴定市场”,您怎么看?  

马未都:要讲规范,必须做出司法意义上的保证才有意义。否则,再多的专家、再多的承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有个“艺术品评估”小组,受国家税务局委托,由法律界、古董商、学者等组成,评估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张三要继承一笔艺术品遗产,小组评估1亿美金。他如果同意就按这个数交税;不同意就公开拍卖,不管拍2亿还是5000万,都按实际拍卖价交税。拍卖价丝毫不影响“艺术品评估”小组的地位。还有,它们的社会监督机制非常有效,评估小组的人很难被“买通”。  

记者:程序和执行的公正,是艺术品司法鉴定的关键?  

马未都:是的。一提到鉴定,人们首先想到找个高水平的专家,专家确实重要,不过在程序和执行公正的前提下专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规范了程序,鉴定才会逐步健全。  

规范程序理论上讲比较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复杂。以陶瓷领域为例,按我的设想,专家就得包括众多古董商、经纪人、博物馆研究人员等,他们的水平、人品、口碑都得考虑,还得设计规则,以提高鉴别准确率、降低鉴定员“被买通”的几率等等,如此一来成本太高了。  

记者:也有一些科学方法鉴定文物真伪,不过争议颇大。  

马未都:目前碳14和热释光是全世界公认的文物鉴定技术,其他诸如光谱分析、微量元素分析,都是一种相对的方法,先建一个数据库,再用对比法分析。这些方法说白了跟人眼差不多。也有一些科学鉴定技术相当厉害,但是成本巨大,鉴定一件藏品花几十万上百万,谁干啊?  

记者: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文物鉴定专业,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启动了文物鉴定资格培训计划,经过培训就能拿到文物鉴定资格证书。这种“速成”的培养能发挥什么作用?  

马未都:打个比方,北大的像音乐学院学唱歌,劳动部的就像工人文化宫学唱歌,一段时间培训后,你知道该怎么发音、怎么唱。但是出来后能否登台,是个问题;能否让观众认可,还是个问题;能否唱成刘欢那样,就是个终身问题了。
谈私人博物馆:不能指望政府输血  

记者:您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公益为目的,运营怎么维持?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不以赚钱为目的,目前展出4000平方米,最终要达到15000平方米,那样的话一年光维持费用就要1500万。怎么办?我得靠博物馆的品牌来拉赞助。上海博物馆有终身冠名,比如徐展堂陶瓷馆等,我们是找企业冠名,按年计算。目前,美国IDJ风险投资、奥迪、瑞士信贷银行都和我们有合作。  

记者:南京有一些藏家,也想建私人藏馆,可是苦于“无钱、无场所”。  

马未都:全世界有个通行标准,将博物馆拥有量作为衡量是否进入发达城市的标准。就像装饰家居要插鲜花一样,博物馆展出的收藏,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私人藏馆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也很重要。不过既然是公益,就不能指望政府“输血”,要靠自己去想办法。  

谈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艺术品产业涉及拍卖、经纪、鉴赏、会展、人才、教育等各个环节,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如何?  

马未都:我国的收藏还是“散兵游勇”,距离产业化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中间,经纪人制度的缺乏是根源。经纪人是艺术市场的桥梁。但我国历来看不起“掮客”,现在也如此,谁愿意为经纪人付钱?他们宁肯花几千万去吃亏上当。在西方,但凡大的藏家都有经纪人,“出钱”和“出眼力”不是一个人。但在我国,有钱的都想“身先士卒”冲到收藏一线。  

我们国家的拍卖行和画廊等机构,兼有经纪人作用。不同的是,经纪人只为客人服务,拍卖行、画廊一手托两家,买家和卖家哪边利益大就倾斜到哪边,很难做到公平。  

记者:南京的拍卖行不少,但始终欠一把火,同样的拍品,拍不出最理想的价格。  

马未都:这不是哪个城市的原因,说到底是品牌的作用,是人们的戒心作祟。如果把苏富比和嘉士德请到南京来,照样能拍个好价格。实际上,艺术品消费不是均衡的,是指标性消费。再有10年、20年,全国的拍卖行将由一两家统领天下。你看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有名的也只有苏富比和嘉士德两家,其余的都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两家的零头。

记者:很多文物专家都有主攻方向,您似乎可以和各领域专家对话?  

马未都:长期以来,我国文物研究注重纵向深入,研究人员一到单位,分配你干一行,别的你就别想插手。所以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同一考古队,主攻玉器的,对陶瓷一窍不通。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不属于正统文物研究系统,我在纵深研究的同时,喜欢横着比较。同一时代的文物有许多关联,比如说,一个不知道年代的家具,我拿乾隆时期的瓷器作为标准物对照后发现,它们纹饰如出一辙,这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记者:您最擅长的和最不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马未都:陶瓷、玉器、家具等器物类我都有把握,平面书画类的,我看的相对较少。  

记者:您希望读者怎样看待您本人和您的著作?  

马未都:我不反对读者怎么去做。但是我觉得,我是对专业负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不为钱财去说假话。  

记者:您之前说过,要通过您的传播来“输出文化”,让大家对收藏从关注金钱往文化上转移。上《百家讲坛》是出于这个目的吗?  

马未都:是的。这么多年来,谈起收藏,大家都很关注钱,这个乐趣应该淡一点。也就是说,眼里不能尽是钱。我做过多年编辑,对文物的理解和判断力超过一般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对文物的理解必须依赖文化,文化的传播是收藏的根本。《百家讲坛》中,我要讲的50课都尽量回避钱,而把观众的关注点往文化上转移。拿我这次签的书来说,是讲家具的,月底还要出一本瓷器的,这两本都侧重文化研究,关注文物的成因和背景,让大家从中悟出收藏的道理。一个人的努力,也许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主流频道,让收藏发出文化的声音,让中国收藏界的“拐点”提前到来。  

记者:您从收藏中最大的获益是什么?  

马未都:人生的乐趣。俗一点来说,我便宜买的东西升值了,甭管我卖不卖,心里总是高兴的。炫耀的乐趣也有,能上《百家讲坛》给全国观众讲课,虽然备课很辛苦,但是我很满足呀。最重要的是,按照我的理想,我的博物馆将有效地留给社会,这是我最大的乐趣。对我来说,一生能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人物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出版过《马说陶瓷》、《明清笔筒》、《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等收藏类书籍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