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穿越3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又热烈地绽放在人们眼前时,她告诉我们的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没落,壮民族的经典文化世代传承。
马骨胡独特高亢的弦音,一唱三叹的“乖呀咧”……当原汁原味的“北路壮剧”在桂西北的大山深处唱响时,世代生息于此的壮家人莫不心潮澎湃。在他们看来,“北路壮剧”唱的不止是生旦武丑,演的不止是悲欢离合,她身上流动的是壮族的血脉,每一句唱词都拨动着古往今来每一个壮家人的心弦。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百色市田林县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北路壮剧就是壮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旧州的“北路壮剧”俗称“土戏”,当地宣传主管部门的官员介绍,它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以北路壮话咏唱,迄今已有300年历史。
今年“五一”旅游小长假期间,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田林领略“北路壮剧”的艺术魅力。“北路壮剧”发源地田林目前共有农村业余剧团53个。该县潞城瑶族乡文化站官员说:“音响、灯光等设备都是县里配的,每个乡镇文化站都有,村里的壮剧团想演出随时可以演。”
广西“北路壮剧”表演的角色分行主要有生、旦、武、丑等四大行当。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其中正调唱腔最具特色,它调式稳固明朗,旋律甜静优美,具有浓郁的壮族田园风味。在“北路壮剧”的乐器中,马骨胡最具特色,是壮剧艺师独创的一种伴奏乐器,“琴筒”是用马的大筒骨制作的,它音色高亢嘹亮,声音清脆,余韵悠远,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北路壮剧”的服装,则是用当地土棉布为面料,用牛胶调配颜料绘制,图案多具民族风格,有狮、龙、凤、花、壮锦等。戏帽用黄牛皮雕花上色而成。
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广西“北路壮剧”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征。尴尬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和影响,包括广西“北路壮剧”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余韵悠远的马骨胡,明朗的正调唱腔,这些过去在壮文化中名声响亮的“北路壮剧”文化瑰宝逐渐被人淡忘。
国家和地方相关当局近年致力于广西“北路壮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使古老而独具魅力的田林壮剧艺术得以复兴。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田林被授予“中国壮剧之乡”称号,并被命名为“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从2010年起,连续三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在田林举办,标志着广西“北路壮剧”艺术走向一个新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