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革命,从发动到发展,它的核心成员、基本队伍都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因此,他们每一个人也必然在这场革命大潮中得到洗礼。要实现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我们需要全面推进改革,只有克服“改革疲软症”,中国的现代化才可期。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就会成功。
“放眼全国,以中山先生命名的道路、街巷有400多条,还有大大小小的‘中山公园’,这些道路、街巷、公园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山市文联主席、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胡波自豪地说。
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早有言简意赅的总结:“结束帝制,走向共和”。再换一种说法,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拉开了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序幕。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制度被认为“超稳定”,但辛亥革命将封建社会与帝制在制度形态和意识形态上扫进历史,为中国的现代变革开启了无限可能性。
百年之后纪念辛亥革命,应注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以复兴中华为天职”的民族精神;培育“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发扬“锲而不舍,愚公移山”般的坚毅精神;传承“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弘扬“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我们推翻封建帝制,打算用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形态、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来替代它?孙中山先生的方案是建立“民国”,以民主、民权、自由、共同富裕为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100年来,中国虽历经磨难,而国强民富、人民民主的理想未曾改变。
辛亥革命是一场被逼出来的革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国侵凌中国,清王朝无力回天,制度的落后性显露无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革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制度障碍,但清王朝根本就没有变革的愿望、勇气和诚意。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孕育在保守派拒绝变革的历史环境中,他们要建立共和国,其根本目标是以民主政治保障民权,实现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图国强民富、民族复兴。
经过中华儿女百年前赴后继的奋斗,今天中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仅就经济总量论,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并且仍然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但中国现代化仍然前路漫漫,我们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经济总量可观,但人均GDP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国家的现代化除了经济,还有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各方面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就现实而言,社会贫富分化,城乡二元对立,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一起构成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障碍,形成了对国家发展与进步的严峻挑战。
辛亥革命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华儿女从来不乏变革的勇气,也不缺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要扫除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基本思路是变革与改革,中国30年迅猛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改革。现在,改革似乎患了“疲软症”,很多改革长期推而不动。比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比如税收结构改革,比如公车改革,比如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各项改革早有社会共识,但长期推而不动。原因可能是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调整,邓小平说过,“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今天我们大张旗鼓地纪念辛亥革命,就不能不下改革的决心,鼓改革的勇气,排除万难,达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今天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且是改革攻坚的时代,改革的任务很重。要实现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我们需要全面推进改革,只有克服“改革疲软症”,中国的现代化才可期。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中国既可以“拿来”世界经验,又可以“自主创新”。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