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影集团联合影视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影集团旗下的第二制片公司,2003年改制后开始自负盈亏,主导产品是电视剧。因拍摄电视剧拖欠债务5000余万元,中影集团联合影视有限公司被债权人中国电影集团申请破产清算。记者昨日获悉,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已经裁定受理该案。
张连生表示,老百姓看电视剧都愿意看熟面孔,大牌明星向来是收视率的保证。但是,现在演员片酬飞涨,10多位一线明星往年每集片酬10多万元,今年均涨至20万元至30万元,这无形中加大了电视剧的投资。
知名影视投资人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而言,目前是销售渠道决定成败:“靠的就是人脉、关系和渠道,否则生产出来了就是废品,亏本是一定的。”高军透露说,目前中国每年生产20000集电视剧,只有8000集能与观众见面,其余12000集全部烂在仓库里。
目前,中国电影集团顺风顺水,正在谋划上市,中影联合公司却濒临破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市场的变化是一大因素——曾经电影的投资风险高于电视剧,如今已反了过来。
案情初探
拍电视剧 中影联合公司欠款五千余万元
记者采访获悉,中影联合公司因拍摄电视剧《苗翠花》和《白色白桦》欠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款项5000余万元,目前未有证据显示中影联合公司已清偿该笔款项。
根据中影联合公司2009年度审计报告显示,中影联合公司资产总计89万余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435万余元,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负15万余元。
经北京市一中院审查,中影联合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一中院裁定受理此案。
虽为中影子公司,但中影联合公司和中影集团的关系却显得没那么紧密,记者昨日采访中影集团发言人翁立,他表示对此事还不知情。中影法律中心的陈主任则表示自己还不方便对媒体表态。
业内分析
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曾经是高风险行业,电视剧则比较可靠,现在则反过来了,中影联合公司的破产为业内敲响了警钟,盲目投资电视剧要吃大亏。
电视剧制作成本增加 风险加剧
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剧制作成本的增加是高风险的直接诱因,而制作成本主要体现在演员片酬上。
他表示,现在老百姓看电视剧都愿意看熟面孔,大牌明星向来是收视率的保证。但是,现在演员片酬飞涨,10多位一线明星往年每集片酬10多万元,今年均涨至20万元至30万元,这无形中加大了电视剧的投资。
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部40集的电视剧,哪怕只请一位30万元/集的一线明星,付给这位明星的片酬就得1000多万元。
销售渠道影响电视剧命运
知名影视投资人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对于电视剧制作公司而言,目前是销售渠道决定成败:“靠的就是人脉、关系和渠道,否则生产出来了就是废品,亏本是一定的。 ”
高军透露说,目前中国每年生产20000集电视剧,只有8000集能与观众见面,其余12000集全部烂在仓库里。可以说,“没有足够的人脉和渠道资源就是死路一条”。
反观电影市场,哪怕人脉和销售渠道不够,只要电影这个产品够好也会有观众买账,投资风险相比之下小了不少。
链接
中影联合公司
2003年8月19日挂牌成立,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制片分公司中第一家改制试点单位。
其前身是中影集团下属的中国电影公司第二制片分公司。
该公司曾与海内外一些影视机构合作或独立拍摄了《红楼梦》、《菊豆》、《周恩来》、《新龙门客栈》、《生活秀》、《高原如梦》、《平原枪声》、《西施眼》等50余部电影。
在电视剧方面,该公司也是出了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如 《汉宫飞燕》、《男才女貌》等。
其中,《生活秀》、《西施眼》、《高原如梦》等作品还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大奖,中影联合公司可谓风光一时。
综合:《辽沈晚报》 《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