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美术界没有“精神的时代”何时结束? | |
发起人:MUAVK 回复数:1 浏览数:15039 最后更新:2010/4/22 15:41:15 by cqq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MUAVK 发表于 2010/3/24 9:49:15
|
中国美术界没有“精神的时代”何时结束? 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被消解,甚至在30年过后仍然非常有限量的被社会了解,充分显示这个圈的极度狭隘与对新信息的屏蔽——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向社会其他群体层面伸展开它的面貌和对社会的其他更丰富的“新感知”,更没有借助社会各界跳板寻找到它的意义与价值的更多可能性,其他层面也在中国当代艺术切面上得不到联想的诉求。
中国的当代艺术突显了寄生性和山寨特征,而没有走出自己的价值诉求和难以持续的释放新的信息出来。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像中国的当代艺术那样浅尝则止,长达的 10多年之间,没有去很好的对接一个正在超速变化的社会,而沉浸在市场带来的外部快感以及整体方向的迷失。也就不难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无法形成独特的持续不断的视觉表达与经验,更无法揭示一种创造与创新的艺术方向,无法创造艺术自身源源不断动力,无法找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性的原因——反而进入到完全商业化的路径中,快节奏的推出一个又一个市场化成功的符号化产品,以致于加快了艺术价值的模糊——也让艺术的创造与颠覆精神成了最“低点”。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其中城市化进程中以及数字化生活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的视觉需求中,正在启发、突破或改变今天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与经验。越来越多的资源整合与跨界趋势,也似乎抹去了艺术的“界限”——但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否找到或找回自身与其他层面的“边界”,反倒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当代艺术之所以陷入一种社会价值的“边缘”——不在于传统观念中的认识艺术是边缘,而是当代艺术并没有找到合理价值的“坐标点”,边缘可能更加有力量,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社会并不新鲜,问题是如何创造“边缘”的独特价值,这是当代艺术的创造特质之一。换句话说,边缘或边界化的艺术价值观念中,寻找到艺术自身的价值和它对应更多的问题,则更是其重要的基础,而如何阐释与解读这样一个“边界”下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成为定义什么样价值信息的当代艺术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的当代艺术价值流动和取向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艺术给今天的社会和生活提示了什么,并没有得到明确的阐释。换句话说,社会层面无法知道它需要传递的价值在哪里?艺术不创造和突破,那么它的其他方面的努力都是非常有局限和短视的。 值得中国艺术界认真思考的是,特别是在精神与道德缺失的中国社会,当代艺术的价值并没有很好的释放出来,这也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问题之所在。如果无法从艺术的角度找到或对应这个社会被现实隐匿的另一面,艺术的内在质感将无从谈起。中国的当代艺术之所以找到一个明确的创新认知,还在于一方面,用旧的系统对接新的平台,而出现了“落差”;另一方面没有建构一个更加开放性的平台,则让艺术的新陈代谢和创造力成为了旧系统的装饰物件,而不是推动力。 中国当代艺术的开放性被遏制住了,这几乎象征了中国文化的某种被默认的麻木的困境。它当初在挣脱某种不满意的不舒适的意识形态之后同时又进入了另一个趋利的结构里。从一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凸显对了自身意义的贫瘠和不明确。本来是一种与传统力量决绝的艺术形式,却提前塞满了“中国特色”、低俗,甚至城市化生存的种种“市侩”。 现在要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单一化即市场化确定一切的过程中,它自身的真实价值与意义被“做小”了,而在新的变轨与可能性的条件下,如何回到新的价值可能性的问题上,则将成为这个圈能否能够迎来它的开放时期和未来,这是最值得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如何在寻找被定义的有问题的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找到另外的系统或框架结构,是需要敏锐抓住新一轮社会变化的“特征”,如果当代艺术找不到社会内在变化的“内核”,也就无法找不到它表达这个社会的独特性与可能性,那么中国的当代艺术则仍然是传统的,保守的,也就无法达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价值自身的那个“高点”。 不过,困境从来不是当代艺术的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变化开始微观化,这是一次非隐瞒性,甚至越来越不容质疑的张扬的需求。随着画廊博览会等庞大展览形态、双年展、艺术机构等等重要性和平台功能被解构之后,越来占有决定性的艺术展示与诉求渠道的意义正在发生它的变化——一展成名的“潜规则”越来越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再次回到“作品”的需求视野中来——这是艺术市场在2005年骤然升温之后的艺术界内部的一次自我审视与反思,现在看来这种信号越来越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界结构正在扯开它的“遮羞布”,从而走上它的可能性“透明”阶段。换句话说,当大家都这个圈子结构运转看得很清楚时,比如,当博览会做到最后人们关心的还是一个卖与不卖的问题时;当双年展做到最后还是不能记住局部的作品或细节,而只是成为城市的一道符号或名片时;在艺术机构做个展也不代表这个艺术家离成功很近时;艺术家个体也明白运营体系是如何的虚假以及这个圈子的“武林外传”似的虚虚无无时;艺术区通过转化通向产业化时等等,当这一切被推动的涌上来时,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走上一条意外的,但又不得不寻找的“替代”系统。 当代艺术如何在这样一种现实困境已被充分“透明化”的状态下,迎来它的新阶段,这是非常值得业界观察的。具体的说,当中国当代艺术从宏大的层面,开始切入到微观的阶段,从单一的平面跳跃到跨界的领域当中,从确定的价值表述中向更开放的意义诉求渠道,这些变化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不过,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需要不断领悟到社会深刻又即时的变化——而反过来也要求不断变化与创造的当代艺术,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出来,这也是艺术独特的价值。 艺术正被结合到更加公共的平台当中,现在有望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带来新的机会点。在社会诸多学科互相的流动和碰撞过程中,有利中国美术界增大自己在场的格局意识,也有利于认识整个社会变动的整体感,而不是在做一个“局限”视野的艺术——它也要摆脱传统的观念,而在更新的未来中寻找它的意义,这一点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指向一种新观念,需求新的东西和它相对应——而并不是一种归纳、已被呈现,甚至被定义的“当代艺术”。 中国的当代艺术远远没有到达它的极限,那么开放成了它唯一不变的常数,而要求其他都成为变量,才能找到这个系统的价值与未来。 当代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仍然不是在做一个市场价格化合格的“产品”。它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给整个社会系统带来当代艺术平台上的“表现点”。比如,它是否突破了常态性和表现性的东西;是否找到了这个社会的新的出口;是否揭开了人与社会结构与关系下的极限体验;是否能够进入另一个释放人类精神本能的通道;是否能够他人领悟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是否能够颠覆、理解,甚至超越这个社会带来的弊端,寻找更精神层面的元素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自身的社会属性与关系结构坐标中需要不断的寻找和定位。而不能重复的释放一种已经被熟识和系统化的信号,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做出精神上的“变数”出来。 如何通过当代艺术看到这个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变化,这个视觉和心理体验等都是中国当代艺术非常清晰的价值基点,而不是陷入到一个视觉或文化产品的制造轨道里,而无视当代艺术自身不断变化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要求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它自身的“突破”,而非作为产品形态的终端诉求。 当代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没有为文化作出更积极意义上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阐释和传递当代艺术的精神性与独特性的立场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这也是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急需寻找另一个系统的主要原因。 没有精神诉求的当代艺术是支撑不起中国这样即时变化的社会需求,没有传递出当代艺术的内涵信息同样也是无法打通艺术与社会的通道;同样没有表现力度的当代艺术更是无法得到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准确表达。 艺术家从精神性找到对接这个时代的出口,这是当代艺术作品给人最重要的信息与提示。艺术家的体验如果可以替代的话,那么和同时代的设计师、思想家、建筑师、律师等之间就不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艺术家寻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精神出口,而不是使自身成为可被替代。 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创造不了自身独特的视觉形态和方式,无法带来新的可能性,而仍然低版本的运作在西方剩余观念的尾巴当中,那么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无法唤醒更多创造的力量,也就无法在源头上得到真正的突破,那么自身的位置与价值将仍然是模糊和无法令人承认的。 这是一个要求艺术家个体注意力需要更集中的时代,在社会不断激变的洪流中,找到一个更加准确更加敏锐更加有价值的“精神”形式出来,去回应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与视觉激荡与碰撞的时代。 |
cqq 发表于 2010/4/22 15:41:14
|
创作的作品没有精神那就不是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