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画家也能用“包”的? | |
![]() |
发起人:cqq 回复数:0 浏览数:15111 最后更新:2012/5/11 18:43:08 by cqq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cqq 发表于 2012/5/11 18:43:09
|
画家也能用“包”的? 在画廊的运营模式上,国际上有种盛行的做法,就是签约买断一个画家的所有作品,这种做法,目前厦门也有美术馆在尝试运营。由于目前收藏艺术品已经进入“亿元时代”,所以投资热潮已经涌起,对于“包”画家这种做法,业内很多专业人士表示,能不能实现双赢,取决于投资人的眼里,还有后期的运作包装。
自从去年8月份花了重金签约名画家曹娜之后,张雄画廊执行院院长张雄几乎是围着曹娜转,6年2000万签约曹娜之后,联系上央视做节目,将画作送去北京保利春拍卖,举办大型画展张雄画廊执行院长张雄可谓花了很大的精力,据了解,张雄画廊与曹娜的合作模式是一种买断式的代理运营,签约以后,曹娜所以的作品将由张雄画廊统一市场运作,而此次投资,张雄还有另外一个合伙人,据称是厦门的一个大藏家,某知名酒店的老板。对于买断式的签约,在书画收藏市场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张雄很是自信。 不过“包”画家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虽然厦门一些画廊这几年也有类似的举动,但成功的案例也不多。至今做的比较好的应该是厦门宏宝斋画廊。2005年,厦门宏宝斋画廊签约画家杨培江。当时杨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画作市价不高,作品市价约1000元/平方尺。当时业内对此并不看好,还引起了一帮人士的不屑和嘲笑。不过,在经过画廊市场运作几年之后,杨培江名气大增,作品市价也一路上涨,目前已经达到8000元/平方尺。 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为什么“包”画家很少有成功的案例,除了在合作期间,签约画家会背着画廊自己去卖画导致双方拆伙之外,还有画廊的眼力出现误差,比如说有的画廊在签约运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画家的市场接受程度与自己的预估相差太远,就开始逐渐放弃投入,导致在签约期满之后只能草草结尾。 所以,炒作,包装一个中青年画家并不容易,至少要走四个渠道:一是到大型美术馆,有实力的画廊举办画展,提升作品的美誉度,二是不断在媒体上露脸,比如上一些大型的电视台做采访节目,在专业杂志,美术报甚至网络上展示宣传作品,三是搞拍卖,拍卖也不能到处乱拍,还要选择大型的拍卖公司,比如,保利、荣宝斋、嘉德、瀚海都是不错的首选,四是要走入收藏领域市场,让作品流入收藏家手中,让收藏家帮作品宣传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