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在线QQ群:179860768    关于我们   加盟须知   我要投稿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河南

辽宁

吉林

江苏

四川

山东

内蒙古 

安徽

湖北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黑龙江 

贵州

广西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香港

台湾

澳门

 

首页

影视

美术

戏剧

文化生活

人物

人文

教育

国际交流

言论

地方文艺

商场

说图

 舞蹈

曲艺

 音乐

演出

城市旅游

展会

书法

文学

艺术家库

学术

文化产业

收藏

论坛

从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不及格”说起
发起人:MUAVK  回复数:0  浏览数:14923  最后更新:2012/1/16 13:16:07 by MUAVK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2/1/16 13:08:53
MUAVK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189
注册时间:2009/6/17
从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不及格”说起
  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的新闻中听见中国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对记者说:“中国的写意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当时,我联想到杨院长本来就是画大写意人物画的画家,所以对这话就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怕这些误导影响中国的文艺健康发展,就像那张构图僵化的龙年邮票过于“凶神恶煞”让中国的艺术回到大清国,真的令人担忧。

  当今中国,有太多的文化官员由于本身的素质低,经常说些雷人话误导大众的审美,把文化作为“软实力”,用纳税人的钱养一大批不生蛋的鸡,为了政绩一味地追求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真正雷人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

  所以,今天引用一篇《苏坚:评国家画院长杨晓阳的“不及格论”》研讨一下,目前,中国文化体制和艺术成就及不及格?

  苏坚:评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不及格论”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前不久有一句振聋发聩的“打分”话引发广泛关注,他说:“以中国的标准,美国大多作品的水平就在60分以下。”我看,此“不及格论”可算2011年度“艺术官员最雷语”,与此可比的,2011年终12月24日出自北大校长周其凤之口的“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老百姓出雷语,可当自娱自乐看,但官员的“雷语”可就得认真辨识。

  杨院长的“前缀条件”是:美国的历史不长。再看如此而“不及格”艺术却取得“更大影响”的“后缀条件”:这个任务不能仅靠艺术完成,还需要国家实力的支撑。这个“条件”中的历史和现实与“不及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谓或莫名其妙或暗藏玄机。

  “条件”的背景之一是:杨目前身份是国家画院院长,前身份是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背景之二是:杨院长是出席广州画院新址奠基仪式上出此雷语的。是的,近期“国家实力”确实强劲,又开始吹响“文化体制改革”号角了,尽管这么多次以来,从来没见到彻底搞清过文化的公私“体制”界限、文化改革的关键是改什么、文化改革到底是谁主张谁得利等根本问题,但每一次“大派糖”、“分蛋糕”却是实实在在大有“支撑”的。

  听到雷语者,不如反思:人家不及格都能如此,我们都“国家实力”第二了,假如我们确实“艺术100”,何以不影响遍及世界?按这个逻辑细化问题,就要问:正在“院长岗位”的杨晓阳及格吗?

  曾在人民网陕西频道上读到的一篇名为《杨晓阳现象》的长文,称赞杨“是个政治家外交家”,当时杨晓阳正当着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我认为此文定位是中肯的:作者描述的现场场景中,杨院长边接受采访,边能以10分钟的速度画完画应酬求画者,或可断定杨是“10分艺术家,50分政治家外交家”(按每小时60分制计)——借用杨院长的“打分思维”计算,如此每天以“10分速度”分割的杨院长,完成“绘万件画”的人生目标,大概只用不到两个半月时间,果然“前景不可估量”!再至当了国家画院院长,不久前,在首制“大美院”口号和实践之后,终又见识他的“大画院”制式端倪:扩大“本院”;扩建“分院”;圈揽“院士”。虽然我们外人不明此制式内部运作是否涉及“乱发费”、“乱花费”问题,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此制式运作应该符合制度伦理,故起码应该有运作透明度,让供养之的民众知道制式的选举规章、规则,以行使监督,可面对画院是怎么扩的、入院画家是怎么选的、院士是怎么选的、谁来选、换不换届、多长时间换届、为什么死人可以和活人共同参选并获选等质疑,身负首责的院长杨晓阳同样采取不直面态度,也见不到面向公众的通告。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公共机构,有一个基本的制度伦理:权力民众授予,权力接受民众监督;权力制度为民众而设,向民众负责;机构领导者是制度的直接责任人,有义务向民众交代制度因由和问题。以此列举观之,前后两次身任“院长”的杨晓阳的“政德”,该是打“60分以下”还是“60分以上”?

  在实际得分之外,我还关心杨院长的“打分思维”。这个思维惯性不知道是不是杨先生当美术学院院长时,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一长独大的“行政打分”行为培养出来的。

  杨院长的陕西文官好友、据说也是一位书法家的贾平凹先生就这样评价过杨晓阳:“杨晓阳是有绘画天才的,并成就斐然”,“杨晓阳的人和画都是难以言说的,不可思议的。他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从政从艺现已相当出色,但其前景还不可估量啊”。按现实制度逻辑猜想一下,如果多几个贾平凹这样重量级的、美术上业余的朋友或政官打一下高分,而且若多都是官官相悦的朋友,不用超过10个,即使这个国家里的大部分民众都打“不及格”,杨的“从政前景”仍然是“不可估量啊”!

  但相对而言,我更关心制度问题。因为,就本文所讨论、关注的问题,它与“艺术及不及格”之间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我愿意借此文表明我颇为倾向的一个“制度决定论”观点:制度决定艺术成绩。

  就此而言,我是非常认同“艺术批评包括艺术制度批评”这样的主张的。那种天真地认为艺术可以在制度之外自圆、自律地生成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我们知道,即使被认为是“形式自律”的现代主义和抽象主义设计、艺术,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而诞生:没有资本主义制度就没有扩大的本国和国际市场,就没有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就没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城市化,就没有应需而生的简洁、实用的现代艺术。引申开来论证,就等于说,杨院长再怎么爱打美国“不及格”,“美国艺术”仍然只能是美国的,仍然只愿意是美国人的——想一想:将这样的本质上产自欧洲的艺术接纳入国境并作出本土化努力,美国人做足了制度准备(特别是二战后),而像给杨院长等人深刻印象乃至震撼的所谓“美国冷战艺术阴谋”现象,也很容易领会其中的“制度因素”,难怪很多美国人会有“美国艺术=民主价值”这样的认识论了。

  眼观国内,试问:“文革艺术”有没有制度基础?学习老大哥的“革命现实主义”有没有制度基础?近代以来,那些外来的“不及格艺术”总是不能被宽容而获得起码的生存空间,缺了什么制度基础?我们的“传统艺术”不断地被摧残、不断被推倒重来、不断地非生态化“改造”,它们不能优生、优化,什么制度起到了致命的作用?我们的传统和现代真正“共生过”、“共生好”了吗?我们真正现代过吗?我们的制度告别了封建、专制从而支持真正的来自民间的“百花齐放”了吗?……支持杨院长非此即彼、厚此贬彼的“打分思维”的,是什么“制度思想”?依靠“国办画院”的制度来“拯救传统”、“复兴文化”,这可靠、符合民意吗?此制度下生产的艺术——“刚刚开始的传统”,将是未来的何样“传统”?我们何时、何能“善待传统”?……

  考察中国艺术史,我认为最为衰败而刺痛人眼的景象,是那些艺术附臣们紧紧拥抱着权力或金钱的大腿矫情伴舞……

  在一种制度框架搭起的社会舞台上,如果民众的批评意见不能起到有效作用,任由官员自说自话、我行我素地“表演雷语”——比如杨院长,那么,以为我最大的失望是来自于一介艺术官员,那一定是大错特错的;而对其意欲领导的“文艺复兴”之效果,我连观望都不需要,更无所谓失望或绝望!

 
精彩生活第一天

          进入论坛请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文艺在线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回复中的任意内容。

              4.违反本网其他相关规定的,本网有权删除评论,严重者封闭帐号甚至封闭IP地址。

              5.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