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古代执行谥号制度据说在西周就开始了,王国维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形成于西周中期,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文臣,武将谥号分别以文,武两字开头,文后跟,正、贞、成、忠、端等字排名;武一般后跟忠,宁、毅、敏、惠等字排名。另一种就是文武大臣通用的曰通谥,以忠字开头,后跟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排名。
在帝王的谥号中,先诞生了庙号,开国皇帝多会以“太祖”或“高祖”来尊称,继任的皇帝一般称宗,如果表现突出的话,则会冠以“太宗”“高宗”的尊称。评价在谥号最高的大致有:高、文、武、宣、庄、威、桓,表示执政时在某一领域成就不凡,如隋文帝、周武王、汉宣帝、楚庄王、齐威王、齐桓公。其中文和庄最好,宣、桓、威次之,武最末。
司马光对于谥号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而武将的谥号则以忠武为最高,这就起源于诸葛亮的谥号忠武侯,由于诸葛亮可以算是中国古代臣子的最高理想,所以他的谥号在后世就成了对臣子的最高评价。
文人最高谥号人物榜:
东晋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唐朝时期的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此外还有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北宋时期的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文贞才改为文正为最高级别,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时期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明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