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四川频道 > 详细内容
唐代成都系东方“维也纳” 在成都的外国人
发布时间:2015/3/15  阅读次数:28452  字体大小: 【】 【】【

  西域:李珣写《海药本草》记载西域药物
  谭继和介绍,来华定居的胡人,被称为“胡人华化”,走出的唐人若到了西域定居,就叫“华人胡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移民”。当时的长安、洛阳、成都都是颇受胡人欢迎的移民城市。当时的“外国移民”有多少呢?以接受外来移民最多的长安城为例,“长安城有人口30万户,从西域迁来的胡人占了一万户以上,占了1/30还多。”长安是西域来的人最多的城市,其次是洛阳和成都。“成都当时十万户,这里面从西域来的人也不少,他们迁到成都以后,就世代定居在这里。”而当时在四川地区内世代居住的西域后人里面,最知名的一户莫过于李珣和他的妹妹李舜弦。

  

  李珣和李舜弦生活在唐后的五代十国的前蜀年间的梓州。祖先是波斯人,在唐初从波斯来到长安,改姓李,以经营外来的“香药”为主业。唐时僖宗入蜀时,其父亲也随僖宗入蜀避乱。北宋的黄休复在《茅亭客话》卷二中这样记载:“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李珣是晚唐五代花间词人中重要的一位词人,《鉴戒录》中说他“少小苦心,屡称宾贡,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当时和他关系好的另一位成都才士尹鹗给他起了个外号“李波斯”。其妹李舜弦是蜀主王衍的昭仪,也颇有文才,还有三首诗作存世。

  不过需要说明的并非是这兄妹二人的诗情,而是李珣所著的《海药本草》,专门记述了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著作。在今天所存佚文的一百二十余种药物里,注明外国产地的药物就达96种,不少是产自波斯、新罗等地的。比如书中就曾记载,金线矾“生波斯国”,波斯白矾“出大秦国”,安息香、诃黎乐出波斯等等。这本书的编纂体例也影响了后来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新罗:新罗王子规划大慈寺
  谭继和还介绍说,当时成都的对外交流上,宗教,尤其佛教,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成都历史上颇为知名的大慈寺,其规划者,并非成都人,甚至不是中国人。他法号“无相”,俗姓金,是当时新罗国国王的第三子。
  开元十六年,无相禅师浮海西渡,到了长安,并得到唐玄宗召见,后来周游入蜀,在资中拜谒智诜禅师和智诜的高徒处寂禅师,深得法要。安史之乱时,入蜀避难的唐玄宗再度召见了他,并命他规划督建大慈寺。无相为大慈寺建九十六院,造佛像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堵,使大慈寺成为当时四川规模最大的寺庙。
  而让无相禅师被后人尊敬的,还在于他在蜀中开创了净众·保唐禅系,发明了“无相禅茶”的制茶之法,主张“禅茶一味”,这主张也由其徒弟传回到朝鲜半岛,也是现代禅茶的始祖。
  当时成都在宗教的对外交流中占了什么样的地位呢?唐太宗时,玄奘去西域取经带回来印刷有佛像的西域纸,佛经和佛像的印刷也成了成都的一大特点,促进了佛经和佛教的传播,比如,成都曾出土过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咒》,上面清晰写有是成都龙池坊卞家印刷的。宋代,成都刻印有《大藏经》,并传到海外,也是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僧人带回“西川印子”
  唐时,日本和大唐的交流也很多。作为数一数二的商业城市和佛教传播中心,也吸引了不少日本来的人。谭继和说,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一般会选择到长安,而和尚前来,多会选择成都成都的僧人也有不少去过日本,比如无相禅师的弟子无住禅师,就东渡到过日本。
  在到过成都的日本僧人里,有一位被载入史册,他法号宗睿,唐懿宗时来到中国。到成都后,专门买了“西川印子”回去。西川印子,是对巴蜀印刷出版物的统称。史书记载,他带回去的书里有两部书,一部《唐韵》,一部《玉篇》,《唐韵》是音韵书,《玉篇》则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数。说起来,谭老师也笑:“或许是想带回日本方便大家学习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呢!”

唐代成都系世界东方“维也纳” 雅乐渐被燕乐取代
     唐时的成都,是古代的世界东方音乐之都。当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风尘仆仆来到成都,一脚踏进城门,满城音乐之声给这位饱经沧桑、颠沛流离的诗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欣然写下“喧然名都会,吹箫间苼簧”的名句。他在另一首诗《增花卿》中,进一步表达了对这座音乐之城的赞美:“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时诗人陈陶也在《淅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中,记述了他在成都的听歌见闻:“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满堂罗绮悄无语,喉音止驻云裴回。管弦金石还依转,不随歌出灵和殿……”这种弦乐之声还弥漫在成都的乡村,“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
     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转型期。刻板的庙堂雅乐越来越衰微,宴会时演奏的燕乐在唐代上层占了统治地位。由于唐玄宗和唐僖宗入蜀,这种转变在成都得到充分体现。最著名的是前蜀皇帝王建陵墓石棺基座上的24乐伎图,它记录了唐代燕乐中“座部伎”演奏的瞬间场面,是唐代音乐的生动写照。图中乐伎使用乐器达20种,以龟兹乐(西域民族音乐)为主,清商乐(汉族大曲)为辅,又吸纳天竺(印度)、扶南(柬埔寨)、高丽(朝鲜)等外国音乐,是唐代由雅乐向龟兹乐为主的燕乐转变时期的代表,是唐代成都作为古代世界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见证。而乐伎演奏的乐曲,经学者考证,正是著名的蜀派音乐“蜀国弦”,再发展为“蜀宫伎乐”,演变为竹枝词和竹琴清音、川剧高腔,自成体系,构成蜀音乐文化的独有特色。
     说到“蜀国弦”,必须说到诞生于成都、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雷公琴。学界公认:传世古琴,以唐琴最为珍贵。唐琴之中,又以雷公琴为最佳。“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唐代成都雷氏三代制琴,历120年不衰,其中九人名扬天下。雷琴诞生后,唐、宋贤哲多以收藏雷琴为荣,并在其著作中津津乐道。如欧阳修、苏轼等均曾收藏过雷琴,元稹曾作为描述聆听雷琴演奏的其余,称“雷氏金徽琴,王君宝重轻千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