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1日,台湾知名散文家、现台湾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教授张晓风来到福州三坊七巷,参加题为“作家的良知”的讲座时如是地说。“中国的语言和文字,需要我们自身去认知和挖掘其中的美感。目前,两岸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的现象。”
“当你被美、被地球上的生物所感动时,你也应该思考,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这些年,张晓风对生态环保、历史遗迹保存等议题颇为关注。她表示,坚信有鸟兽草木的大自然才最是生意盎然;同时,历史的痕迹也应该保留下来,以还原其真实的面貌。
“在社会这个舞台上,作家是拿着麦克风的人,他们能够更有力地传播声音,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张晓风呼吁作家甚至每一个人成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人。
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杨际岚告诉中新社记者说,1992年张晓风就曾到过福建,此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学、文化合作。“她对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独到的见地,希望借助这个讲座能起到一定的交流作用。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化,今后类似的活动肯定会越来越多。”
当天现场座无虚席的现场,讲座中听众积极互动。到场的一百多人中,有作家协会的成员,有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少在校研究生以及文学爱好者,他们大都慕名而来。
张晓风此次到访福州是受福州延安中学的邀请,此行除了这场讲座,还将前往福建师范大学以及延安中学开讲。张晓风透露,在延安中学的演讲将主要围绕中小学的古文和传统文化教育展开,“在编纂教材和读物中,古文应该更细致地诠释,而不是为了避免繁杂、注释得越来越简单。只有读懂读透了,中华文化才会自然散发吸引人的力量。”
张晓风,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肄业(上了,因故离学)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