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月10日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名企业家和全国工商联各部门的负责人与会,就“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有举世无双的文明历史和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产品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柳斌杰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培育出竞争国际市场的文化品牌。“当我们创造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名牌文化产品并被国际文化市场认可时,我们的文化就不再是对外的宣传品,而是国际文化消费者的必需品,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发言指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源泉,是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价值观的走出去,是民众意识的走出去。目前全国电视剧年产量达1万多集,但只有一半左右可以在电视台播放,并且盈利的还很少。
全哲洙认为,目前企业发展高端影视还为时过早,应先从中低端方面多做摸索,先走好低端路线,多拍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要能博得观众的掌声、笑声或哭声。只有先获得国内民众的认可,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路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将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相结合,同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东方美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丽双表示,优秀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发展文化产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普世价值观,才能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
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指出,要夯实文化根基,才能推进产业发展。民营企业要重视打造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等方面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企业走出去增添动力。
此外,与会企业家还围绕“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文化责任”、“民营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难点与挑战”等议题进行讨论。
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贸易首先要选择“四名”战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名人效应,以此把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树起来。他说,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实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较量;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必须要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担当起我国文化国际竞争的重任。
中国文化产品走入国际市场的策略:一方面牢牢控制国内市场份额,一方面利用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东南亚华人文化圈,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汉字文化圈,成为区域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同时积极培育欧美主流市场,为进入欧美市场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