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兰州黄河铁桥人们都熟悉,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称创举的兴建历史。
5月2日,以兰州黄河铁桥历史编写话剧剧本《天下第一桥》的编剧李维平告诉记者,要让更多人知晓这座桥的历史,并得以传承,这是他创作的初衷和愿望。
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位于黄河兰州市城关区境内的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1907年5月由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正式动工修建,1909年8月建成通车。铁桥的建成,改写了黄河上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也承载着兰州几代人的记忆。
传承黄河文化 与好友不谋而合
谈及《天下第一桥》话剧剧本的初衷,现为甘肃省委保密办主任的李维平笑着说,“因一场巧合的聚合和聊天中得到灵感”。
2010年,李维平和庞波及一些甘肃剧作家们在一起座谈时,谈到了黄河文化的辉煌和发展,他们形成“共鸣”的是:对黄河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李维平说,甘肃有黄河文化、伏羲文化、丝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相对于由敦煌文化创作出的众多经典舞剧,黄河文化则稍显稚嫩,还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著名作品。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兰州也是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维平说,“创作一部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的想法一触即发,而黄河铁桥无疑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由于父亲也是话剧界文艺工作者,自身对话剧也颇为喜爱并有过研究,李维平的好友们一致推荐他创作话剧剧本。
“铁桥我天天都能看见,但真正要讲它的故事,我却显得一无所知。”李维平说出当时的感受。
2010年8月,李维平利用工作之余,查阅了关于黄河铁桥的大量档案和史料,历时2个多月完成剧本的基本创作。剧本讲述了清朝末年,为维护边疆稳定,及时供给前方所需粮草,当时甘肃的官员们克服险境、民间阻扰、资金物质缺乏的困境,最终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成功造桥。
李维平介绍,该剧共分为6幕,铺设3条主线。一条是陕甘总督升允、兰州道台彭英甲以及众多工匠修桥的艰难过程,表现甘肃民众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还有一条为爱情线,陕甘总督升允的女儿和德国修桥年轻工程师德罗的“跨国恋情”;第三条线是展示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黄河铁桥未建成之前,运送粮草都依靠浮桥,每至夏季,是粮草最为繁忙的时机,但也是黄河汛期,浮桥都会被洪水冲断,给运送粮草带来了多重困难。”李维平谈及官员造桥的艰辛,更为敬佩。
百年风雨,不过弹指一挥间。惊心动魄的历史已然远去,幸运的是“保固80年”的黄河铁桥雄姿依旧,更难得的是当年“甘肃洋务总局”为筹建兰州黄河铁桥所形成的各类公务文书也仍完整地保存在甘肃省档案馆内。这份档案共568份文献,分为“筹备案”、“运输案”和“转运案”三大案,上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完整地记载了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材料运输,到工程建设竣工,经费报销,铁桥使用维护的全过程,是关于铁桥建设历史保存完好的最权威的第一手历史文献。
“话剧的张力和表现力,会将黄河铁桥背后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李维平说。
李维平介绍,该剧已被列入2012年甘肃省重点创作剧目,将由解放军总政话剧团胡宗琪担任导演,甘肃话剧院演出。目前,该剧正在紧张排练中,预计2012年7月将在甘肃大剧院首演。
李维平说,黄河铁桥在筹备、材料运输和修桥过程中经历的许多艰辛,不仅反映了甘肃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也反映了甘肃的开放精神。“希望能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了解黄河铁桥的历史,并更加全面地了解甘肃,传承甘肃深厚的文化和多彩的人文风情”。
与此同时,李维平说,该剧的编写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还将继续创作关于铁桥的小说,可能会运用时下最为时髦的“穿越”剧情,延续话剧《天下第一桥》中完美纯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