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不应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当年抗战时期,为了在敌寇炮火下保护知识之火种,存续教育之精神。使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令人动容。同样是教育,同样是动容,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却令人难掩尴尬与无奈。
美国《时代》周刊2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能否为其未来劳动力提供良好教育? 在德馨(音)学校当成操场的水泥地院内,脸和衣服都脏兮兮的孩子们叫着跑来跑去。几分钟后,他们拥入窗子上带有栏杆的教室,在志愿者带领下大声朗读英语。这个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是中国最弱势的学生之一,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的他们只能在此就读。
中国希望继续保持经济现代化进程,但专家警告称,在类似不达标学校就读的数百万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困境,将损害中国长期的增长能力和打造高素质劳动大军的目标。缺乏师资力量和资金短缺是这类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从长远看,由此造成的教育水平低下将不利于中国发展。
“这是个艰巨和愈发严峻的问题,需要立即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斯坦福大学负责人马修·鲍斯维尔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城市化进程,对希望保持超级大国地位的中国而言,素质更高和接受更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不可或缺。
2010年,上海学生曾因在阅读、数学等几项国际测评中得分第一而震惊世界。但中国并不愿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学校教育的现实,有可能导致数百万农民工子女成年后难以就业。“任何其他问题都不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昆明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研究员程和南(音)认为,“农村进城人口的规模很能说明问题。”据估计,中国如今有超过2.25亿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其中超过10%即2500万人是农民工子女。随着向城市的迁徙继续,到2050年会有3.5亿农村移民。
表面看,情况有所改观。中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允许农民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某些地方政府还向打工子弟学校提供补贴。但农民工子女仍常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有些城市要求他们必须提交出生地证明等7种官方资料,还可能要缴纳每学期高达千元的学费。
程表示,在昆明政府努力下,过去5年约半数农民工子女得以进入公立小学。但这些孩子经常被与城里孩子隔离开或被送入最差的公立学校。剩下的孩子如果想上学,就只能进入德馨这样的地方。这类学校的学生经常出现行为问题并频繁改变住址。去年一项研究称“学生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时间越长表现就越差。”
德馨学校的教师赵桂顺(音)称该校老师为“半老师半志愿者”,说他们的工资明显低于公立学校的同行。这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吸引不到合格教师。但赵和其他老师感到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若无学可上,一些孩子可能从大街上捡吃的或沦为乞丐。他们将没有未来。”
《中国新闻网》:打工子弟学校之殇:教育整顿不应当牺牲学生利益
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不应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可是,近日北京市30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因非法办学等原因被关停,近3万名学生强制 “被分流”,不少学生面临失学的可能。打工子弟学校需要整顿和改革,但是,以侵犯乃至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的行为,都应该被坚决叫停。
当年抗战时期,为了在敌寇炮火下保护知识之火种,存续教育之精神,全国多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举万里之遥搬迁敌后,想来令人为之动容。回顾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人们深感人才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教育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令人动容。同样是教育,同样是动容,打工子弟学校的被关停却令人难掩尴尬与无奈。
当初,这座城市无法容纳如此多外来适龄学童入学,眼看着儿童失学情况日益严重而政府部门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时,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无证的民办学校,替官方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分流了部分教育负担,使得流动打工人口的子女有学上,起到了提高人口素质、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作用。回过头来看,这个阶段的民办教育实际上是中国当代教育状况的一个重要过渡。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确是不够规范,不够卫生,甚至不够安全,但它们却是庞大流动人口客观上唯一能够消费得起的教育资源,它们填补了官方教育能力和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空白。因此,它们有功于中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当官方教育机构能力不足时,客观上接受了民办教育的“帮衬”,而当推行教育改革时,却由民办教育来承担改革成本。有功不表,揪错棒杀,实在说不过去。
民办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打工子弟学校有待整顿,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该如何整顿,如何继承民办教育作为公办学校有益补充的作用,如何承认民办学校对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何补偿民办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承受的冲击,特别是如何妥善解决民办学校就读学生的“再就学难”问题,都是值得探讨和摸索的问题,都应在论证听证、征询意见等程序中解决,岂能以“取缔”了事!
虽然有关部门承诺不让一个分流学生失学,但是那些毫无心理准备就被塞入新学校新集体的学生,如何梳理自己因为身份不同而被迫转学的心理疑惑?某些地区,没有凑齐暂住证、居住证、监护条件证明等“五证”的学生,仍然无权申请公立学校,面临失学。困境之下,失学儿童要么被送回没有父母监护的老家,要么游玩于街头或被锁家中,要么就进入更为隐蔽的、卫生和安全更无法保证的地下学校就读,上述哪一种情况是教育改革的初衷和目标呢?
外地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不容置疑,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始终是个“有说法却难落实”的状况。而与“三公经费”出奇的高额相映衬的,是城市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出奇的简陋。据悉,上海已经开始由政府出钱收购和开办打工子弟学校了,类似于“招安”的办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利益。保证了学生利益就保证了打工者利益,也就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动力。孰优孰劣,这本账似乎并不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