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加快青海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如下意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进“四个发展”、加快新青海建设的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四个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青海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青海各民族团结和睦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是进一步宣传青海、提高大美青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文化名省的建设目标上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名省建设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构建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构建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精心打造特色文化系列品牌;着力构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增强大美青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十二五”时期,要牢牢把握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这一主线,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这一基本思路,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精心组织实施《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着力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党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管理运行机制,有线广电网络整合,影视剧制播分离,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八项改革,全面完成文化设施、文化惠民、文化产业、文化园区、文化市场、文化品牌、文化交流、文化人才等文化建设八大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要求,到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力传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取得新进展,文化名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市场进一步繁荣规范,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产业集群。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州县文化体育活动场馆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把青海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活力强劲、品牌效应突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名省。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创造热情,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增强我省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改革与管理,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活跃群众文化,统筹对内凝聚人心与对外塑造形象,努力实现文化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
---坚持特色引领。实施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深入挖掘我省历史、地域、民族、宗教等优势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提升青海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始终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新青海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省各族人民中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月13日,记者从省“两会”上获悉,2012年,青海省将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值增长18%以上。
据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介绍,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青海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受资金、人才、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品牌优势,文化产业还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全省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曹萍说,今天的时代里,文化已并不只是指在杰出的文艺作品中体现的超越时空的精神品格和体现崇高理想的美学形式,也不只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沉淀下来的社会礼仪、公共制度和风俗民情。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社会语境中,其呈现方式除了传统形态外,还包括DVD、MP3、博客、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影、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等。因此,要立足青海省情,在特色文化事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要理清工作思路,开阔视野,创新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青海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出版产业,要完善产业政策,鼓励创新,采取项目带动的方式,集聚产业,引导示范,使其成为青海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