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编京剧《响九霄》首演,到赴济南、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再到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等重要活动,《响九霄》一路行来,收获了白玉兰奖“特别贡献奖”、中国戏剧梅花大奖、文华大奖特别奖等国内大奖,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誉。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于2月9日在石家庄召开了“新编京剧《响九霄》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表彰座谈会”,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为《响九霄》剧组颁发奖金100万元。
一部“尊重传统”的戏曲剧目如何能够连演100多场,并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为河北戏剧实现零的突破?《响九霄》的创排之路,无疑为我省艺术精品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是推动我国舞台艺术创作与生产的重要工程,该项目设立以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对于繁荣艺术创作、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5台剧目入选重点资助剧目。
据介绍,新编京剧《响九霄》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填补了河北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上的空白,对整体提高河北省在国家舞台艺术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河北省舞台艺术创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新编京剧《响九霄》领衔主演裴艳玲在会上表示,该剧目自2007年初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先后修改16次,演出120余场次,在河北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北京剧院将会以此为契机,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河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剧情简介:
清末时期,梨园名伶响九霄用生命的投入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和改革,他将二黄引入河北梆子剧目,进行了“京梆两下锅”的大胆尝试,使已呈萧条之势的演出市场出现了勃勃生机,他沉浸在自己钟爱的艺术领域之中。晓霞深爱着师父响九霄,响九霄却将真情压在心底。艺术,在真情之间凸显出了圣洁和崇高。
在国家命运出现危机的关键时刻,响九霄自己也选择了危机,他冒着杀头之罪,乘给慈禧太后演戏之机,将一封攸关变法的密信转送光绪皇帝。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晓霞为掩护响九霄不幸身亡…… 响九霄孑然来到晓霞孤零零的坟头,给深恋着自己的孤魂唱了一次“堂会”!荒郊野外,大雪纷飞,一曲千古绝唱感天动地!哭罢,他愤然出走,去寻找和追索他理想中的艺术绿洲……
《响九霄》的创排之路带来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 立足河北,彰显燕赵风韵
地域文化是精品生产的肥沃土壤。作为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剧目,《响九霄》在充分挖掘河北地方文化资源,体现燕赵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响九霄,原名田际云,河北高阳人,清末梨园风云人物。他本工花旦,又兼演青衣、小生、老生、武生。为人豪侠,思想进步,曾借进清宫演戏之机,为维新派人士传递消息,因“编演新戏,诋毁朝廷”被拘押百日。辛亥革命后,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与谭鑫培分别任正副会长,被誉为“一时人杰”。京剧《响九霄》讲述的便是这位河北籍名伶的传奇人生。“田际云是我们河北人,又是早期的梨园领袖,无论是作为老乡还是同行,我们都有责任把他的传奇经历展现在舞台上。”该剧的剧本策划、领衔主演和出品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表示。2004年,裴艳玲出任省京剧院院长,为田际云排戏的念头再度燃起,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响九霄》被成功地搬上了舞台。
“戏中,响九霄倾情艺术,大胆尝试‘京梆两下锅’,使已呈萧条之势的戏曲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此外,他心系国家,在戊戌变法的紧要关头,冒着生命危险传送密信,演绎了一段梨园艺人的家国情。”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认为,响九霄身上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勇于革新、重情重义、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人间的大爱真情,弘扬了重信尚义、求实创新的燕赵文化精神。《响九霄》的主创班底基本由我省艺术家组成,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河北制造”。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饰演响九霄,并亲自为角色设计唱腔;我省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舒棠主笔剧本,以传统写意的叙述方式为舞台呈现奠定了扎实基础;我省著名美术家李家旺担任舞美设计,在有限的空间里给观众以丰富的视觉感受;裴艳玲、梁维玲、张慧敏等梅花奖得主以及众多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启示二: 继承传统,回归戏曲本体
“戏曲演出看的就是演员,看的就是满台的好‘角儿’。”谈到如今的戏曲创作,有业内专家曾不无遗憾地表示,“现在舞台上包装的东西多了,灯光、布景、服装都很炫目,但戏曲本体的东西却削弱了不少。”
针对这一问题,《响九霄》从剧本开始就紧紧围绕演员进行人物设计、剧情铺陈,对裴艳玲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功夫、表演跨行当跨剧种的特点进行了集中展示。该剧编剧杨舒棠表示,以表演为中心,是中国戏曲的创作传统,“我们这部戏根据裴老师的舞台特长与技艺特点量身打造,剧情结构设置为塑造响九霄这个人物服务、为表现戏曲艺人铁肩担道义的爱国情怀服务,因此戏情感人、戏艺动人、戏神化人。”
裴艳玲说:“我喜欢演传统戏,是因为它的含金量高。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无论创作和演出什么剧目和角色,传统的根脉都不能丢。”
在剧本结构上,《响九霄》为演员充分展示演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几段戏中戏的安排,都是传统戏曲的精华。裴艳玲用上了“十八般武艺”,全面呈现了她在老生、武生、旦角等不同行当的艺术才华。戏中戏《斗牛宫》里,裴艳玲平生首次以旦角装扮亮相,惊艳全场;《蜈蚣岭》中,她一个人在偌大的舞台上边舞边念、边做边唱;《哭坟》一场,裴艳玲不用伴奏,上台即兴演唱,而且场场有变化。编剧杨舒棠说,戏曲文本应当在继承戏剧文学精神的同时,给演员提供更加广阔的表演空间,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娱乐中,自然而然地将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渗透到心灵之中。
《响九霄》对传统戏曲本体的回归让观众过足了戏瘾,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名角儿”的艺术魅力。许多戏迷甚至专家都表示,“看裴艳玲演《响九霄》,找到了久违的看戏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响九霄》的成功也得益于名家的巨大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著名作家蒋子龙对裴艳玲的戏一直非常关注,他说:“河北在精品生产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多推出文化领域压得住阵脚的领军人物,这样,作品才能站得住、叫得响,才能在国内外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启示三: 结合市场,打磨传世精品
2008年5月23日,新编京剧《响九霄》亮相石家庄人民会堂,赢得了省会观众的一致好评。但省京剧院并不满足,而是自我加压,反复修改,向着传世精品的目标不断进行打磨。《响九霄》获得了众多荣誉:第5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特别荣誉表演奖”,第19届上海白玉兰奖“特别贡献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第13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表演奖……“每一次获奖,对我们来说,都是鼓励和鞭策,我们从不敢满足,一直在围绕剧本、唱腔、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精益求精。”裴艳玲说。
有人也许要问:裴艳玲在戏剧界已然享有盛誉,为什么还要在花甲之年耗费巨大的心血排演《响九霄》这样一部戏?
对此,裴艳玲解释说:“作为一名演员,我始终怀着一颗对戏剧的敬畏之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创作出一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戏剧界、为河北留下一部传世之作。”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响九霄》的创排并不以获奖为目的,而是积极结合市场要求,努力呈现给观众一部更加精当、更加感人、更富有思想性和观赏性的艺术作品。杨舒棠告诉记者,该剧创排4年多来,先后4次进京演出,并在全国各地演出100多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所到之处均引起巨大轰动。“我们根据市场反响,对《响九霄》进行过16次较大的修改,小改则是场场都有。”杨舒棠说,其中最大的一次改动在2011年,“主要是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主要人物以及剧本、唱腔、舞台背景、服装和灯光效果等进行反复打磨,增加了戏的传统性和难度,使情节更加连贯合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强。”
2011年10月10日,经过大幅度修改的新版《响九霄》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亮相,赢得了满堂彩,全场观众给予了几十次热烈掌声。
全新呈现的《响九霄》在文本创作上更加注重诗剧风格和文学性的张扬,在充分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代意识的对接。编剧杨舒棠在剧中强化了主人公身处风云变幻时代的历史抉择,突出其铁肩担道义的爱国情怀;将谭嗣同、康有为等人的政治改革和响九霄艺术改革的情节描述得更为充分;将戏中戏和剧中情节的关系衔接得更加紧密;对剧中响九霄以及晓霞、慈禧、光绪帝、李莲英等主要人物进行充实,进一步阐释其各自的内心世界,使《响九霄》的思想脉络更为清晰,也提升了剧作的精神境界。
在舞台呈现上,新版本追求大写意的风格,对舞美和布景进行了精雕细琢,设置了古典的亭台楼阁,通过正反两面的不同颜色和舞台调度,体现了简洁明快的造型风格;灯光根据剧情变幻,加强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武打则增加了新的设计和亮点,使裴艳玲在全剧中的表演更加精彩、突出。
“一部作品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常改常新,才能吸引观众。”裴艳玲说,“我之所以被人称为‘活林冲’、‘活武松’、‘活钟馗’,是因为我无一守旧,无一雷同,无一重复,每演每新。”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看完《响九霄》演出之后激动地表示,裴艳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有根”的发展,不是“无根”的创造。“在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上,裴老师进行了成功尝试,是博学活用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