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可以说,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银川西部影视城
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增值空间,赋予传统产业巨大的品牌效应,并且以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等特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文化和旅游都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这是其共同属性,也是两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们又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实现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同时文化也通过旅游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推动人们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调节身心、缓解压力、轻松愉快的休闲旅游活动成为时尚;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高速交通使跨国(境)旅游方兴未艾,对旅游产业的多元化、特色化、益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旅游的消费基本结束了“饥不择食”的初级阶段,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等特点通过加速开发交叉旅游、边沿化旅游等,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又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创意源泉、市场空间、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推动了文化产业实现高科技化、精品化和尖端创意化。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外许多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从中体验出不同于日常居住地的社会空间和身份的重新确认。迪斯尼乐园、卢浮宫等,无不体现出“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这一道理。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比如,人们通过风筝节了解潍坊,通过冰雕节了解哈尔滨等。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的关联度,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就是现阶段最实际、最深层的民生建设之一。
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宁夏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宁夏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据了8大类46种。“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两堡一城”(镇北堡、将台堡、古长城)、“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美景)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主体。近年来,宁夏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比如,以明清时期屯兵的镇北堡两座废弃城堡为基地,创办镇北堡影视城,将文化引入旅游市场和传媒市场,开创了宁夏文化旅游的一项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电影明星的影响和文化的包装,把镇北堡影视城逐渐打造成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缩影”,进而将其打造为记录北方古代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让它在文化的滋养中成为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出卖荒凉”向“传承文化及历史”的跨越。另外,西夏王陵的神秘,“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风韵,世界治沙博物馆与沙坡头景区的壮美,丝绸之路与须弥山石窟的悠远,都体现了景点外观与文化内涵的统一,成为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融合的典范。
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中华回乡文化园既可满足游客学习了解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文化、民俗与民间工艺,欣赏、品尝穆斯林餐饮文化等多种精神文化的需要,又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景点的挖掘、整理和推出上,也有赖于对现有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重塑。例如,宁夏结合打造“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建造了黄河坛、黄河楼、黄河书院;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古今历史名人,建设了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王洛宾文化园、黄河石嘴子近代商贸码头等。在建造这些旅游产品时,我们尽量做到以自然为根,以特色为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将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营造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乐土。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宁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使文化精品与优秀旅游景区联姻,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如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进驻中华回乡文化园,使图文展示与艺术表演相得益彰。“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进驻沙湖生态旅游区,平添了沙湖的文化气息。围绕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等景区出版的大批图书和影像制品也很受游客的欢迎。
三、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
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宁夏确立了“六大基地、六个示范区、一个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把宁夏“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2011年6月,李长春同志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当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个现实的突破口,就是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这对于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发展机制。在休闲消费文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出现了更多的交集,没有文化的旅游难以更好地发展。这就决定了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该组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要依靠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来完成。“十二五”期间,是宁夏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旅游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建立调控更加有力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以景区整合为抓手,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宁夏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景区,在凸显黄河特色、回族风情、红色军旅、丝绸之路、神奇西夏、生态文明上出品牌、出效应。一要以知名景区为龙头,对周边中、小景区进行整合。如沙坡头旅游区可以中卫古城为旅游集散地,打造多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融的、配套完善的大品牌景区。二要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对相同文化类型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如按照国家批准的西夏陵风景名胜区,以拜寺口西夏皇家寺院区为西夏文化中心展示区。三要以地文景观为核心,对景观区域内的景区进行整合。如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划为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景观带(岩画、长城、西夏遗址等),统称“贺兰山国家公园”,使自然景观注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产品。
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增强旅游的文化魅力。要围绕“黄河金岸”建设,整合老景区,开发新景区。利用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点、线、块相结合,设计适应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和线路,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塞上江南新天府”的风采;贺兰山东麓一线,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的贺兰山岩画,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秦汉时期戍边军民的墓葬群,西夏时期的皇家宫殿、寺庙、陵寝、窑藏、水利工程,明代的长城、古堡、古建筑群;六盘山作为中国历史名山,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大山,应围绕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来打造旅游产品。
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宁夏面积小,人口少,应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兄弟省、市、自治区间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银川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方面加强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深入挖掘六盘山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内涵,联合甘肃平凉、天水和陕西宝鸡等名牌景区,做大六盘山旅游板块。精心设计面向中东和穆斯林国家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优先将我区的“中国穆斯林家园”产品和“沙漠旅游”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