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是话说天下大事的地方,而成都就是说说小事,小事催生的都是饮食文化、茶馆文化等等,茶馆文化又派生出来读报文化、龙门阵文化、曲艺文化、麻将文化。老百姓就喜欢这些天下小事。在这里,小事就是大事,所以这里人很幸福。
日前,四川省文化厅发布《四川省文化系统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实施方案》,要求全省文化系统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推动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建设。
大型舞蹈史诗《大北川》
《方案》共有50条实施措施,涉及四川未来几年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其中,2012年将着力打造“文化川军”,推出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品牌,实施振兴川剧工程。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将加快推进省图书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设,新建四川大剧院、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省文化演艺中心,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实施四川文化走出去工程,将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如“外国友人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主题摄影及全球巡展;与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合作,整体推出“天府四川·美丽依然”年度主题活动等。
从“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豪迈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条曲线勾勒出川蜀大地的“文”脉。如果把四川文化比作高飞的“凤凰”,那么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便是两翼,文化体制改革则是决定方向和高度的“凤头”。
敢为先的勇气
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后仅一个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2003年6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集团;2003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推进制度改革;2004年6月,四川省《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2007年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09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列出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改革,让四川文化生产力以裂变的方式释放能量。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长到52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列全国第八,图书发行、都市类报业始终保持在全国同行业前5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文化企业30强”。
精于行的魄力
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四川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在成都市双流县永兴镇,“出门看书、上网”已成为百姓的口头禅。成都市从2009年起打造“15分钟文化圈”,百姓出门步行15分钟行程内就能参加文化活动。在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城市 区(市)县 乡镇(街道) 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
惠民演出不再是指令性安排,“采购”成为送戏下乡的新名词。泸县97支民营农民演出队成立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他们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载体推出服务百姓的“文化菜单”,老百姓要看什么节目,拿着菜单“点”。
看书、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村里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全省15144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22300个农家书屋落户小村庄,实现50%的覆盖率;全省建成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实现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支中心117个,“县县有文化资源共享中心”的实现率达到65%。
走出去的底气
10月14日,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在重庆开幕。带着中国戏剧改编茅盾文学奖的“开山之作”川剧《尘埃落定》,四川省川剧院奔赴重庆。
除了角逐赛场,院长陈智林还关心这部川剧怎么卖出去。2011年8月,由省川剧院出资200万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艺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形成院团+剧场+公司=非遗传承基地的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川剧传承单一的剧团机制,四川省川剧院创作演出的《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等经典川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引擎轰鸣,四川舞台艺术创作繁花似锦。近日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四川三台剧目入围。
引擎轰鸣,文学川军气势如虹。在《星星》诗刊引领下,一批诗人脱颖而出。长篇小说《重生》、长诗《汶川故事》等重磅作品相继推出。
引擎轰鸣,巴蜀画派强势发声。8月26日,总价值达3500万元的《蜀风雅韵·张自启》艺术品资产权益份额产品在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功发售,迈出了“巴蜀画派”与资本有效对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