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晚上,皇家粮仓版昆曲“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在成都武侯祠结义楼上演,精致华丽的演员造型、柔美的“吴侬软语”唱腔、经典隽永的台词,令台下观众纵然听不懂江南口音,却依然被这部戏曲经典感动得如醉如痴。
昆曲《牡丹亭》是2011成都双年展增设的精品剧(节)目展演之一,也是成都有史以来第一次夜间在武侯祠大戏台上演昆曲。
王翔将这个版本的《牡丹亭》称作“厅堂版”,因为它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去剧场化”,而是专门选取富有历史感的建筑场所,只面对小规模观众群体近距离演绎,突破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割裂感,尽可能让观众得到最好观剧体验。王翔告诉记者,在北京古老的皇家粮仓里演这部《牡丹亭》时,观众每场仅60人,演员连麦克风都不用,纯人声演绎,“演到高潮处,观众席上方还会配合剧情飘下花瓣,美轮美奂。”
在演出中,演员们身着苏州绣娘手绣的戏服轻歌曼舞,弦歌如泣如诉。全剧保留了大部分经典唱段,基本呈现出原著。在结义楼的演出中,剧组将现代音乐剧中的特殊手段融入戏曲当中,还特地选择了小戏台而放弃了大戏台,目的是为了更亲近观众,演绎出“裙裾、莲步、暗香、破镜演梅”。
此版《牡丹亭》出品人王翔介绍,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古老戏种的融合感,该剧表演选址多为文物古建之内,如意大利都灵、北京的皇家粮仓等。此次在成都演出,特意选择在武侯祠结义楼进行,武侯祠作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三国文化的圣地,正好切合了此版《牡丹亭》的特点。同一部戏曲在不同历史文化空间内进行演绎,奇妙的“化学反应”,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据了解,在成都演出的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其脚本及整个团队,包括乐师、柳梦梅的表演者等都与北京演出保持一致,唯独不同在于舞台环境产生了变化。该昆曲陆续演出近500场,唱词虽为南昆版,但剧组在字幕上精心处理,对曲牌等逐一翻译,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剧作,融情于该剧中。
王翔说,商业的成功并非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对作品艺术水准和品质地追求。尽可能的“去”剧场化、回归原“声”、脱离具象,让现在的年轻一代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王翔告诉记者,因为首先要保证演出完美,所以这次来成都,演员和工作人员还没抽出时间去双年展现场参观,不过他笑着说:“从此次成都双年展精品剧目选择上我就看出,策展人和组委会品位很不错。”鉴于票数有限,昨晚和今晚两场《牡丹亭》演出票早已全部卖完,对此王翔表示,如果真是戏迷,那么欢迎大家有机会去北京时,到皇家粮仓现场去好好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