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办,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于明年在北京举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每3年举办一次,是国际天文界最重要的学术和工作会议,有“天文界的奥林匹克”之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其宗旨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该组织现有国家会员70个,个人会员10077人,主要是世界各国具备博士学历以上的天文科学家及青年天文学者。
明年8月20日至31日,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首次在我国举行。届时,将有3000余名天文学家齐聚京城,现场交流天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这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能够让世界更多的天文学家切实地了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表示,我国天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暗物质、暗能量为代表的重大科学问题,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未来10年,中科院将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观测网络。
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南极天文台建设项目组织立项,未来有望在南极新添一个5米口径的太赫兹望远镜和一个2.5米口径的光学红外望远镜,专门用于观测暗能量、暗物质和地外星系等。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詹文龙介绍:目前,天文学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暗物质、暗能量为代表的重大科学问题,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未来10年,中科院将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并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天文观测网络,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科院天文系统为集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观测装置建设和运行及天文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建造并运行中国全部大型天文观测设备。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3年来,中国天文学在观测研究、装置建设和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
基础研究方面,在太阳磁场结构、演化与剧烈活动,银河系磁场与化学演化,星系形成与演化,宇宙中的物质分布等领域获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如国际上第一次发现暗物质粒子湮灭的可能证据、首次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磁零点、精确确定银河系质量、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最令人信服的证据等。
观测设备研制和技术发展方面,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突破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的难题,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天然洼坑为台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丽江高美古2.4米望远镜为东亚地区口径最大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中国独创的多通道太阳望远镜为目前世界领先、最强大综合功能的太阳望远镜系统之一;抚仙湖观测基地1米红外太阳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径真空望远镜;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计划(21CMA)为世界上最早运行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并开辟出以低频无线电方式探测、研究宇宙τ中微子的一种崭新途径;盱眙天体力学观测基地建成国际预防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监测网主干设备,小行星定轨精度达到世界首位。
詹文龙称,中科院天文系统承担中国探月工程科学目标制定、科学载荷研制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等任务,为“嫦娥”一号、二号任务圆满完成作出重要贡献。中科院还利用天文技术和方法实现导航定位,发明并组织研制出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同时利用天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和天文观测优势,建设空间碎片监测预警系统和空间环境监测预警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