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4年前的6月17日,中国首次成功进行氢弹爆炸试验,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历时两年半制作完成的《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文献纪录片选择这一重要纪念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总策划和出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介绍说,该文献片分为“原子密码”、“春雷震寰宇”、“神剑巡天”、“国运千钧”、“赢来和平”、“神州圣火”6集,片中使用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描述了中国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艰苦历程,它既是一部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文献片,也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好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理事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张翔中将表示,纵观“两弹一星”在新中国发展中的历史进程,可得到3点重要启示:一是只有建立起现代化战略核威慑力量,才能真正为国家和平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二是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三是只有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才能真正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拥有战略主动权。
《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文献片由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等联合制作推出,片中将“两弹一星”为主体的国防尖端科技发展,重新放到世界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历史大背景下,力图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