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浙江频道 > 详细内容
浙江捧出更多力作 发展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11/2/24  阅读次数:5841  字体大小: 【】 【】【

      文化,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又可知可感。在这片水土丰沃、积淀深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懂得,精神家园的培植是与追求物质生活并重的基本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走向小康的必经之路。        

    当山区孩子拿到配送下乡的图书,脸上绽放灿烂笑容,心中满是暖意。当城里人在剧院静静欣赏艺术精品,情绪跟随表演起伏跌宕,他们的精神获得了滋养。当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呈现为琳琅的商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步扩大,我们看到了生产力的迸发……      

      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艺术创作、产业发展、遗产保护,敢为人先的浙江都走在前列。过去5年是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硕的一个时期,展望“十二五”,文化百花园将更多姿多彩,人们将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今年一部反映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历程的浙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海内外激起强烈反响,收视率一度超过《新闻联播》。广大网民对这部充满民族气节和精神的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以千万计的点击量一度使网络堵塞。    

    与此同时,另一部产自浙江的电视剧《风语》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精良的制作使其大获好评。两部剧作同时登陆央视,这在业界并不多见,而就在此之前,刚刚有一部浙产剧《古今大战秦俑情》在央视一套播完,3月又将播出《东方》,难怪国家广电总局有关人士和全国同行纷纷对浙江竖起大拇指。    

     电视剧精品迭出是浙江文艺创作全面繁荣的缩影。“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有近百部(个)优秀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艺术评比中获奖,其中3部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7部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1部作品获全国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得文化部、财政部奖励资金720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人们将看到更多带有浙江标签的文艺精品,未来5年,我省力争每年推出1到2台(部)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或“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中有所斩获的剧目;电视剧年产量将保持在1500部集,年递增5%,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电影年产量达到30部,年递增10%,尤其要实施单片突破战略,打造具有浙江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国内乃至国际赢得好评的精品力作。    

     与此同时,迎合信息化大趋势,全省为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的电影短片、电视短剧、动画片年产量将达1000分钟,年递增30%,通过新媒体新平台新渠道,把更多的好作品传递给大众。      

     记者采访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朱村多次,真切感受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过去村民闲来无事都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如今他们热衷参与文体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广场就热闹起来,男的打球,女的跳舞,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让人对农村和农民的印象大为改变。    

     朱村以前只有两三支文艺队伍,参与者也不多,随着村里文化阵地的完善和全省农民“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大伙儿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健康向上的生活观也得到树立。把新时期农民的这一思想变革放置到社会发展坐标中加以考量,就能发现期间的重大意义。    

     只要稍加留心,人们就会发现身边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健全,城里有一流的大剧院,乡下有完备的活动室、健身路径。如今,一张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已建、在建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共300余个,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    

     在此基础上,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将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心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使全省城乡每百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平方米,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使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带来的润泽。    

     以农村为重点,新建或改建县级影院50家,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全省近3万个行政村每月分别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组织送戏下乡1万场,送书下乡100万册,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万人次。    

     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图书馆系统城乡“一卡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省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当文化与经济相遇,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有一个形象说明:“一颗枇杷,包装后可以卖到15元,这就是文化创意带来的效益。”  

     前些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创意产业逆势飞扬,这给中国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经济大萧条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机遇期,能帮助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抗危机能力。    

       浙江正处于人均GDP从7千美元向1万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外已有的经验,这正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有几个数字让我们欢欣鼓舞:浙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16%,去年增加值接近1000亿元,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的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已经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总产出和营业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并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制订出台将为全省文化产业的腾飞助力鼓劲。根据“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总体布局,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推动形成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三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集聚中心,构筑浙北、浙中、浙东、浙西南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    

   通过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扶持一批文化会展活动,使我省的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到2012年,我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可以期待,未来几年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将更为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十二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浙江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建立起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与重要指标基本完成,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示范区域。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力争杭州西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大运河(浙江段)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良渚遗址早日列入我国申遗提名项目。争取我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80处以上,全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100项,建成省市县级非遗传承基地300个,传承教学基地200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50个。    


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每年至少参与1到2项文化部在有关国家举办的文化年(艺术节)、“欢乐春节”活动,深入打造“浙江文化节”文化交流品牌,计划在西班牙、美国、英国及西亚北非地区、欧亚地区中的一国分别举办一届“中国浙江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台湾·浙江文化节”。到2015年,争取我省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的总数同比前5年增加25%。其中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同比增加10%,文化贸易项目增加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全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重塑一批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巩固和发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进一步强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来源:新华网(广州)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