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市场 >
中国文化市场 > 详细内容
- 国外艺术机构多元化经营值得中国学习
- 发布时间:2010/12/3 阅读次数:11644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可供经营的大小剧场2000余处。除少数几家有实力的大型剧院建立了良性的市场运行模式之外,大多数剧院还处于经营不稳定或是依靠政府补贴以维持运营的状态。
文化机构运营资金问题是全球性难题,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同样无法绕开。有着悠久历史的林肯艺术中心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有70多个艺术场所,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也可观看高质量的艺术表演。日前,林肯艺术中心总裁雷纳德·莱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做专题演讲,和听众分享了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位掌门人看来,拉动林肯艺术中心发展的关键词有两个——创新和互动。这些经验之谈,或许可为中国同行带来借鉴。
政府补贴之外有社会赞助
目前在我国,由于对企业捐助文化艺术事业的减免税收政策没有到位,企业捐助的热情没能得到释放。此种情况下,一方面剧院要在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经营因不能单纯靠市场说话而遭遇资金瓶颈。
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美国,文化机构的运营又是如何的呢?莱维说,虽然林肯艺术中心完全遵循市场规则运营,但资金压力并不小。据他介绍,林肯艺术中心包括相互独立的12个常驻艺术机构,该中心是其他11家机构的业主,为它们提供经费、物业管理、餐饮等服务,只是每年象征性收取1美元租金,但要消化这些机构7.5亿美元的年度费用。这种巨大的差额,让许多中国同行惊讶不已。
按照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换算,林肯艺术中心的票价比我国多数剧院的票价要低。众所周知,高票价会让观众远离剧场,但维持低票价往往会让剧院入不敷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公益性演出往往由政府进行补贴。对于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来说,高昂的演出费用是否可以分摊到票价里?莱维说,基金会、企业家、非盈利机构是中心运营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林肯艺术中心5%的运营资金来自政府部门,30%至40%来自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赞助。
“国外企业对剧院、剧团捐助是可以抵税的,而国内企业赞助了之后不能抵税。很多企业希望通过赞助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但现行税制令很多企业对这一做法持保留态度。”一位国内业界人士称。
大都会歌剧院的创新之策
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同样面临资金问题,其3000多名员工的薪水和歌剧院运作的全部成本每年就高达3亿美元。
艺术创作方面,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皮特·盖博推出了“艺术性策略”,邀请全世界顶尖歌剧导演为其独家制作新剧目。他认为,年轻观众希望看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内容,老年观众们对歌剧传统风格情有独钟。大都会歌剧院选择了传统的经典作品作为艺术创新对象,以一种结合现代技术的创新形式将它们呈现出来,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留住老观众。
宣传推广方面,歌剧院试着将最好的座位以稍低价位出售,并组织艺术创作群体制作90分钟家庭剧目,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观看。歌剧院充分利用当地传媒,与工会加强联系,在工人群体中扩大剧院的影响力。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不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商业广告,而是整晚地播放着大都会歌剧院现场演出的剧目。知名度转化为票房收入,去年到今年演出季,歌剧院收获了4500万美元票房。
此外,大都会歌剧院还为电影院提供歌剧影片,所获利润双方对半分成。大都会歌剧院通过完备的票房分账协议,有效弥补了相关收支差额。今年,大都会的11部歌剧电影进入了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个电影院。
艺术经营与“社区计划”并行
观众群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国,国家大剧院推出“滴灌工程”,试图让艺术走近每一个人。实际上,这种做法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林肯艺术中心的做法是:艺术中心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在演出策划、预算投资、项目执行等各环节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
他们的“家庭计划”,让众多孩子和家人在聆听和观看艺术盛宴的同时学习表演艺术;“校园计划”中,学生和老师按照自我需要编创作品;“社区计划”中,林肯艺术中心每天推出一个小时的免费公演,通过各种形式与社区、学校互动,进行戏剧普及教育培训。该中心每年推出的数千场演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0万名观众受益。
林肯艺术中心呈现高质量艺术的同时,还承担起文化艺术机构的公共文化责任。据莱维介绍,林肯艺术中心提供了5500个全日制就业岗位,衍生产业链则带来了至少1万个工作机会。林肯艺术中心以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后者也促进了艺术机构的健康发展。
莱维说,他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正快速、高质量地建设可满足人民对文化艺术迫切需要的设施,且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罕见。这种建设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相映成辉。
莱维很看好中国演艺的国际合作之路。“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林肯艺术中心的强强合作开始。将来有一天,这样的交流将会扩展到每一个城市之间。”莱维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