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纪念杰出的戏剧大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百年诞辰,15集大型电视人物传记片《戏剧大师——曹禺》将在北京卫视开播。每天一集。10月18日至11月1日,在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每天中午12点重播。
《戏剧大师——曹禺》以大量真实感人的历史资料和几十位专家、学者、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回忆,采取纪实手法拍摄而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曹禺复杂而深刻的艺术人生,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生于天津,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该片共15集,分别讲述了曹禺为何在23岁时创作出《雷雨》这样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剧本;为何在1942年改编完成《家》的剧本后,真正有价值的创作生命就结束了;为何在他86年的人生中,真正创作的高峰期仅有短短十年;为何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重庆接见他时说出了“足下春秋鼎盛,好自为之”的话……通过《戏剧大师——曹禺》,这一切为什么都可以从片中找到答案,并了解和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曹禺。
曹禺是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剧作家。他在23岁时,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话剧处女作《雷雨》。从此,标志着中国的话剧走向了成熟。随着《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创作成功,曹禺在享有盛誉的同时,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剧作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然而,曹禺的创作从解放后陷入了低谷,没有能写出超越自己的剧本。他曾对人谈起过他写不出东西时心中的苦闷:“多年来,我写戏都是领导上交给我的任务。我总是有东西坠在心里。心里坠着东西就写不出来。解放后,从批判《武训传》起,运动没有中断过。虽然我没有当上右派,但也是把我的心弄得都不敢跳动了。”
有人说,建国后曹禺为势位所误,所以造成创作枯竭。对此,该片总导演李春立认为,“这种意见和看法对曹禺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带有伤害性的。我们恰恰不应该忽略的是,他为中国、为世界创办出了一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曹禺的这个贡献,远远的要比他个人再写出几部剧作来意义还重大。”
曹禺从1952年担当北京人艺院长,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抛撒在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发展和建设上,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型”的表演艺术家,产生了一大批经典的保留剧目,实现了要把北京人艺办成一个有文化的剧院的追求。正像于是之所说的,曹禺院长是剧院的一个标杆,一把尺子,他是北京人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