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村看戏长期有“三难”:一是剧团下乡难,二是临时搭台难,三是转点难。四川虹宇艺术团用100万元买了一辆国内最大的流动舞台车,坚守“民俗进城、文化下乡”的基层演艺市场,而且一干就是4年。
他们经历了第一年的“赔本赚吆喝”、第二年的“略有盈余”到第三年的“初见成效”,再到第四年的“上台阶、求发展”,其运营模式也由当初的纯政府采购模式到中期的“政府采购与村民喜庆商演和企业促销商演相结合”模式,再到近期的“流动舞台+流动传媒+流动会展”三位一体的模式。记者对这家民营艺术团——四川虹宇艺术团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和跟踪采访,得以窥见端倪。
蔡知桂,虹宇艺术团的投资人,是个有着艺术情结又“不差钱”的人。当记者问到投资成立艺术团的初衷时,蔡知桂的回答也很率真:“首先,我是个商人,我看好基层演艺市场,特别是农村演艺市场。其次,我还是一名艺术爱好者,有空也会搞点创作。第三,我身边有一批热爱艺术、经验丰富,从国有院团离退休下来的人才。”
提及促使他下决心花100万元买一辆比普通流动舞台车要大很多(主副台面积126平方米)的大型流动舞台车时,他坦言:“是因为政府采购300场的承诺。政府采购给了市场一个这样的信号:首先,民营院团可以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其次,民营院团深入生活,服务基层,这条路是对的,它的存在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起初的前100场演出每场2000元,后来的200场演出涨到每场3000元。2000元至3000元一场,只相当于北京、上海一张特等演出票的价格,但它却满足了数千村民看戏的需求。”蔡知桂说。
农民虽然喜欢看演出,但就现阶段而言,富裕起来的农民(当然还有大多数农民还不富裕)也只会在有喜庆之事时由当事人为小型商演买单。实际情况是,农村大多没有设备齐全、安全有保障的封闭演出场所,农民也不会花钱看演出,这就提出了一个谁为农民看演出买单的问题。即使政府采购了一部分文化下乡演出,也场次有限。
一方面是村民喜欢看演出,每次流动舞台车下乡演出不啻为当地村民的盛大节日,十里八村的人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聚集到乡镇上来,好不热闹。另一方面,农村的商品流通,特别是所谓的“大件”商品的流通极不发达,农民“买大件”“买牌子货”都是进城去买,很不方便。而很多知名品牌都十分看好农村大市场,也很想开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虹宇艺术团看到了商机。
他们先后与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合作开展了“走进文殊坊、感受老成都”的专场演出192场,为蓝剑饮品集团策划宣传蓝剑爱心之家义卖演出活动,与奇瑞汽车合作开展新产品路演活动。
虹宇艺术团副团长、市场营销总监王怡对此感慨不已:“一路走来,我们尝试着各种演出方式,这是一举多赢的好事。”
据王怡介绍,2007年,虹宇承接了15场节庆商演,每场5000元;2008年,承接了40场节庆商演,每场5000元;2009年,承接了20场节庆商演,每场5000元;2010年,承接了25场节庆商演,每场10000元。
几年来,虹宇艺术团在完成政府采购演出的同时,也逐步开发了一些村民出资的小型商业演出,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很多有远见的企业也看好农村这个大市场,冠名采购他们的演出,借演出聚人气,树品牌搞促销。
虹宇艺术团趁热打铁成立了四川省虹宇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团队,开拓市场,发展农村演艺事业。
谈到未来打算,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知桂表示,他们计划把下乡惠民演出与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内需结合起来,搭建起一个“流动舞台+流动传媒(LED视频)+流动会展”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平台,以流动舞台的演出聚人气,以流动传媒LED视频造声势,以各类下乡活动的流动会展做支撑,最终解决农民看文艺演出谁买单的问题。
所谓“流动舞台”就是流动舞台车,据称,虹宇公司准备新增6至8辆流动舞台车,扩大下乡惠民演出的辐射面和网络;所谓“流动传媒”就是在流动舞台车的车身安装LED播放视频,使得流动舞台车在行进中和演出前后的间歇中成为信息的传播载体,可以播放电影和视频广告,而且不受白天或夜晚的采光限制;所谓“流动会展”就是组团随流动舞台车下乡演出的品牌企业促销大篷车队。蔡知桂介绍,虹宇公司的集团化发展将由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