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 详细内容
大学精神,不只是大学独有的思想财富
发布时间:2010/7/1  阅读次数:14191  字体大小: 【】 【】【
 近年来,我国围绕大学精神的探讨非常活跃,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都在呼吁“树立大学精神”、“反省大学精神”、“回归大学精神”、“重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第一次引起如此高度的重视,展开如此广泛的讨论,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也预示着大学的振兴繁荣。  
  

  我国传统育理念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大学》开宗明义,首先论述了大学的总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讲的“大学”是指成人之学,讲的是人们修身养性、成才立业、治国安邦的道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彰显人的高尚道德,使人们弃旧图新,弃恶扬善,并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纲领下,进而纲举目张,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这八条可以视为知识分子循序渐进、成才立业的行动路线图。

  《中庸》是我国又一部古代育学经典之作。它的核心思想是引导人们进行自我育、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性、理想的人格,追求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最终成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理想人才。

  《中庸》提出求学的基本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博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执行。

  《中庸》还阐述了自我修养的主要原则。一要慎独自修,二要忠恕宽容,三要至诚尽性。这样,才能参天地,育万物,尽人性,做到“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惟博厚,方能承载万物,海纳百川;惟高明,方能维系日月星辰,普照众生;惟悠久,方能生成万物,长久无疆。

  另外,《易经》中提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论语》中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对形成当代的大学精神,仍然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今天,一些大学仍然把一些传统理念作为自己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川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大学精神的特征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历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久经检验为大学公认的价值原则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近代大学诞生近千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等重大变迁,大学的规模、功能、社会使命、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大学发生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19世纪初由德国洪堡大学引发的大学革命。当时,普鲁士育大臣、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后改名为洪堡大学。他奉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原则,摆脱了宗、政府对大学的控制,使大学具有了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他主张大学应以完全的知识和纯粹的学术为目的,大兴科学研究之风,使大学的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为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确立学与科研合一、全面推行人文育的办学宗旨。这种崭新办学理念的推行,打破了长期沿袭的修道院式的办学传统,改变了大学僵化保守、停滞不前、危机重重的局面,不仅使大学焕发出巨大生机,而且带动德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迅速步入世界前列,使德国一举成为工业强国。因此,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可以说,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洪堡办学模式很快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众多大学效仿的榜样。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正是参照了洪堡模式,实现了北大从旧式学堂向现代大学的转变。

  大学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美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大学在参照洪堡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是推崇民主化、个性化的理念,要求大学尊重个性权利,保护个性自由,充分发挥个体价值,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二是积极拓展大学功能,推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密切结合互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依托大学而建立的“硅谷”、“大学城”、“工业园”的异军突起,人们对大学的作用刮目相看。大学也从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中获益无穷。

  由美国领军的这一轮大学改革的创新价值,就在于它打破了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把大学的社会功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功能,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基本功能,把原来实行的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到、科、经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从而使美国一些大学超越欧洲的老牌大学,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活力最大、实力最强、财力最旺的大学,并促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排头兵、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大学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使大学第一次从社会舞台的边缘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大学不仅只是知识的殿堂和学术的圣地,而且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一支先锋力量。像哈佛大学等大学形成的这种英才荟萃、学术繁荣、硕果累累、服务卓越、影响巨大、财源茂盛的景象,是以往的大学难以想象的。

  在由德国和美国引领的这两次大学改革中确立的理念和积累的经验,无疑应当在大学精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大学的历史中,也经历过经院哲学主导、宗神学主宰科学的黑暗时期,经历着政治强权粗暴干涉,摧残知识、摧残人才的不幸年代,出现过大学与世隔绝、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问题,发生过大学急功近利、流于世俗的庸俗化倾向,这些失误也应在今后的大学发展中切实纠正。

  大学精神应当反映出大学的特质,服从服务于大学的社会使命,体现出育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凡是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理念,就是符合大学精神的正确理念。凡是不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理念,就是违背大学精神的错误理念。对大学来讲,大学精神就是核心,是灵魂,是生命线,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普照和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且对每一个师生的思想行为、精神面貌发挥着持久的作用。如果没有共同遵循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会失去航标;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一所大学也不可能立世扬名。

  大学精神,不只是大学独有的思想财富,而且应当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文明。民主的制度,宽容的环境,开明的政府,这是大学兴旺、学术繁荣的必要社会条件。如果一个国家想造就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师、一流的科技文化成果,那就应当对大学精神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科学知识,尊重各类人才,尊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提出,近几十年我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卓越的科技文化人才?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但愿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学校和人才,都能以严于律己的精神找准问题,切实改进。

  大学就是大学,它有着与政府部门、与企业单位、与军队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把大学当成政府的附属品,把“官本位”引入大学;也不能把大学视同企业,让商品交易、赢利至上的原则支配大学的活动;更不能把大学当成军队,要求处处整齐划一,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大学中经常冒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那些挑战权威、不守规矩、不满现状、不合时宜的现象,只要无碍大局,不妨多一点忍耐,多一点宽容。

  大学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是社会前进的灯塔。大学精神应当体现出本国特色和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代表最先进的时代精神,始终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方向标。大学长生不老、长盛不衰的基因,就在于它始终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联结点上,民族与世界的联结点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联结点上。

  塑造当代大学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精神的宣传育非常薄弱,人们对于大学精神缺乏了解,缺乏共识,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失去大学精神的大学,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过去一度在“左”的指导思想下,把大学当作阶级斗争的战场,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育思想,以及世界各国创造的大学理念,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加以排斥。离开人类共同开拓的大学文明发展大道,大学的发展必然要走很多弯路,交很多学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育获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大跨越。目前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育,各类高校有2600多所,在校大学生突破2900万人。当前,我国高等育的现状需要大学精神予以引导和规范。大学改革发展中发生的种种困惑、争论和偏颇,需要对大学精神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的中国大学,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树立举世公认的大学原则,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道路。

  我们应当塑造什么样的当代大学精神呢?

  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

  大学是专门传授知识、探索真理的地方。因此,大学精神应当首先体现在对待知识和真理的态度上。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它的重要职能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聚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融汇人类各种文明遗产,交汇社会各种观念思潮,在各种知识的交汇交流、争鸣碰撞中催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一所大学的实力,首先是看它拥有的知识容量,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大学中,应当充满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学应当比任何地方都更加尊重知识,更加尊重有知识的人;应当比任何地方都更加懂得知识的价值,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国运。如果像“文革”时那样,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那还办什么大学?那是对大学精神的背叛!对于求知求学,基本的态度应当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学科学研究的使命就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探索真理比拥有真理更可贵。探索真理的前提是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不迷信,不僵化,不固执,不盲从,勇于突破现状,挑战权威,超越过去,标新立异。从事科学研究有一个三段式的思维方式:第一,提出“为什么”;第二,弄清“是什么”;第三,知道“怎么办”。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对所有的工作都大有益处。一个好师,“最有效的育方式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提问”(苏格拉底语)。当人们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探索真理的过程就开始了。

  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前提是“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目的是“求是”,找到“规律”,找到真理。讲真情,报实数,讲实话,这是最基本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而弄虚作假则是科学工作者不能容忍的道德堕落。

  科技发明的一个特性,就是“独一无二性”。它永远只承认第一,从来不承认第二。因此,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必须以创新为生命,鼓励原创,勇争第一,永攀高峰,不断超越。

  找到真理固然不易,而坚持真理、维护真理往往更难。正像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拒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因为发现真理而受到迫害,因为宣传真理而受到打击,因为坚持真理而牺牲生命。在大学中,应当大力倡导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  
来源:现代快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