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23日,郑州中华之源与论暨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揭牌大会在嵩山饭店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会上指出,加强嵩山文明研究,是深化对中原文明认识和理解、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推动嵩山文明的探索和研究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社会有识之士要积极加入嵩山文明研究和宣传的队伍中来,共同发掘、传承嵩山文明,为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研究、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李伯谦,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授朱凤瀚,中国科学院教授周昆叔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与会专家围绕嵩山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影响、地位,研究会成立的宗旨等课题进行了讨论。
张文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连绵不断、持续盛开的文明奇葩。在中华文明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嵩山地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优势,孕育了以新密李家沟遗址为代表的李家沟文化、以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和以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
轩辕黄帝故都“有熊”、夏都“阳城”、“斟鄩”、早商“亳”都遗址都位于嵩山脚下。这些重要的发现充分反映了以嵩山为中心的地域不仅仅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文明沃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其孕育的嵩山文明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嵩山不仅滋养了无数的炎黄子孙,而且融合了诸多文明的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嵩山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的成立、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的揭牌及系列研究活动的展开,不仅将有力地推动嵩山文明内涵的发掘和研究,加强国内有志于嵩山文明研究的力量和学术资源的整合,还将会对嵩山文明的研究和宣传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对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区域形象的改善、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郭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
嵩山因为历史上位于中华民族心目之中的“天地之中”而被尊为“中岳”,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新发掘和认证了已经被淡忘了的、影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天地之中”理念,以及由此生发留存的灿烂的文化遗产。
尽管从学术角度讲,一些学者对历史上的“天地之中”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然而嵩山历史建筑群所体现出的“天地之中”理念,无疑是历史最久远、影响最深厚、遗存最丰富、成就最辉煌的。在我们继续对中华文明之源的追寻和发扬光大的进程中,嵩山历史建筑群是最具文化内涵和创造成就的一组杰出例证,值得全世界关爱和保护。
严文明(北京大学教授):
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是持续不断地发展,从来没有中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史前文化,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存在多个文化圈,形成 “重瓣花朵式”的环状结构,其“花蕊”就是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核心就是嵩山地区。
中原地区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文化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周边文化刚开始发展很高,但很快就衰落了,而中原文化则是慢慢演进、延续发展,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到夏、商、周时期,都城都设在了嵩山地区,这个地区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
所以我认为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原地区的文化优势在哪里,它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联系其他大的文化区的,一个既是多元,又是一统的政治、文化、经济体系?我们不要仅仅把眼光盯在嵩山和郑州,还要把嵩山置于中国、世界这样更为广泛的视角来研究。
李伯谦(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嵩山文化和嵩山文明就是中原文化和中原文明。由于地域的原因,中原地区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文明演进模式不一样,红山、良渚文化走的是崇尚神权的道路,创造的社会财富大量地用于宗教祭祀活动。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则是比较简约的,它创造的社会财富用于了再生产,这保证了它今后能不断前进、持续发展。同时,中原地区至少从夏代开始就不断地吸收周围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不断壮大自己,因此才使中华民族不断地兴旺发展。
作为研究嵩山文化、嵩山文明和中原文明的学者,我们必须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光。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合作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该利用研究会这样一个平台,联合考古、历史、民俗等各方面的学者来共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课题,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
许顺湛(河南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
中华文明只有中原文明能够代表,而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就是嵩山地区。对于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这个观点一定要坚持,并且要整合力量来研究中原文明和中华文明。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的成立,为把全国的学者组织起来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研究会的研究目标就是中华之源,我们要把嵩山地区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研究,另外,河洛文化与嵩山文明研究的基本是同一个区域,二者应加强联合。
周昆叔(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教授):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祖源文化,嵩山文明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嵩山文明的研究应当受到全国的关注,且嵩山文明应当和中华民族文化放到一起来研究。
嵩山文明研究的内容包括嵩山的溯源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重点是探讨嵩山文明的源流,丰富嵩山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将嵩山文明的孵化作用、边缘效应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研究好、宣传好,把这些理念转化成郑州人民文化的自觉和文化产业腾飞的特有资源。
朱凤瀚(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授):
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核心,嵩山文明不仅在史前时期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在国家形成后的早期文明如商和西周时期也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西周青铜器“ 天亡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以后曾经“王祀于天室”,这里的“天室”很可能指的就是嵩山,如果得到论证,那么在整个西周时期,嵩山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在周文明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这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