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文化交流 > 详细内容
复旦办国际论坛纪念中西文化使者——利玛窦
发布时间:2010/5/13  阅读次数:14510  字体大小: 【】 【】【

     5月11日是意大利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逝世的日子,为纪念这位在中西交流史上标志性的重要人物,复旦大学广邀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同时宣布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成立。

  400多年前,利玛窦不畏艰险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中国知识分子交流对话,通力合作,卓有成效地将当时西方先进的数学、几何、测量、力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军事等科学知识翻译、介绍给中国社会;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1594年就将《四书》译成了拉丁文。这些译介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利玛窦十分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国家的尊严,努力做到“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这是他被传统中国社会接受、在中西文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要原因。以徐光启和利玛窦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增进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了人类科学的传播和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今天的世界,需要有更多利玛窦式的文化使者。  

  无论中外学界关于利玛窦其人其学的价值判断有多大分歧,就像朱维铮教授在《利玛窦在中国》一文中所说,学界还是承认历史所昭示的两点事实:“他用中文撰述的论著和译作,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欧洲文明;他用西文记叙中国印象和在华经历的书信、回忆录,以及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也使欧洲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

  在“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上,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米榭·康德绪在发言中说,他从利玛窦与徐光启两位400年前的学者身上看到的是“跨文化的情谊”,“利玛窦开启了徐光启的新视野。然而,我们必须说,若没有徐光启的展臂欢迎、研究热情、有疑必问以及耐心的火候,为利玛窦解释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并指出文化珍宝何在,亦无法造就史上的利玛窦。他们两人的互动在科学、文化以及灵修等相遇史写下卓越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纪念的是多项的意义之举,这表示两位先驱者交会的生命至今仍然意义重大,而且给予后人无限启发。这个纪念日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未来的互动标出重要的一刻,它不但帮助我们省思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进一步思索在当今的年代如何拓展别具意义的文化交流。”“利玛窦的历史定位同样受世人肯定,他是一位和平缔造者。他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著作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努力不懈。后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因为帝国主义兴起和文化误解而恶化。不过,利玛窦的回忆录与初期追随他的耶稣会士不断使得中国民众确信,他们带来的信息以及与人们互动的方式显示他们的行事确实尊重他国的文化与国家的尊严,同时严守平等的伙伴关系。”

  在米榭·康德绪看来,利玛窦除了是一位和平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对话的先行者,“利玛窦与徐光启的例子仍值得今日的我们效法:友谊是对话的起点与果实,但对话必须建立在追寻真理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滋养如此的精神,我们将无法面对形塑我们共同命运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表示,利玛窦和徐光启都是宗教文明对话的先知和先驱。“在人类的宗教共存中,不可避免宗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何处理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各教之间的相遇与碰撞、对话与对抗,已经为当今中国诸宗教间的互动埋下了伏笔,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而具体到中国国内,卓新平表示,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各宗教从复苏走向复兴,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宗教间的互动、沟通亦开始加强。当今中国各宗教和平共处协商共事,表现出其多元通和、入世商德的意向和姿态。同时,也体现出政治上的积极合作,信仰上的互相尊重。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