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艺批评 > 详细内容
杨之光:“大师如果满天飞就贬值了”
发布时间:2009/12/11  阅读次数:29499  字体大小: 【】 【】【

    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览2009年12月12日至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杨之光的主要人物画作品,第二部分则展示“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教学成果。展览期间还举办有研讨会。研讨会参加者均为国内外艺术研究学者与少儿艺术教育的专家。  
    杨之光先生家简朴清雅,那里的每一次闲谈总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品赏好画好字好茶之余,杨之光先生脱口而出的妙句让人受益匪浅。“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是他的座右铭,“大师自古是通才”是他从艺数十年的肺腑之言。

  杨之光先生是画家,更是教育家。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发展上。回忆当年的老师李健、高剑父、徐悲鸿、蒋兆和,他总充满温情,而谈到自己关爱的后辈林墉、陈振国、陈永锵、方楚雄,也有欣慰之感。艺术传承始终是他最牵挂的事。

  年近八十,神采奕奕,思路清晰,杨之光先生依然关注人间的一草一木。多少年来,他时有义举,十几年前就捐出了价值过亿的千余幅作品。而提起“大师”之说,他笑着解释:“现在很多人为了名利,不惜手段,自己封自己是大师。大师满天飞,大师就贬值了。艺术艺术,我们是搞艺不搞术。我相信历史会有它的答案,因为艺术是历史的沉淀。”

  追求美是一生最大乐趣

  时代周报:你在艺术上的探索也是和新中国这六十年同步的。

  杨之光:对,梁江给我的新画册写了一篇序言,题目是《与祖国同行》。梁江的意思我理解,他是说我的画一步步地记录了共和国的脚印。我的创作没停过,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幅比较有分量的代表作,也算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而且我选择的题材也多是能够代表国家的比较重大关键的事件。从国画本身来说,我对此前没表现过的题材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这六十年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进行艺术上的探索,没有停步。
 时代周报:你这一代和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正好遇上了1949年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的新变化。你这一代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的第一代。

  杨之光:也是幸运的一代。因为那个时候徐悲鸿先生还没有过世,他给了我一些关键性的指导。蒋兆和先生也没过世,所以应该说我们这些中央美院第一届的学生很幸运,这些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再加上我们接受的很重要的教育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在艺术技巧之外,给予我们艺术思想上的深刻指导。

  当时对我们有影响的还有很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品。巡回画派的画家在世界上有地位,因为他们对生活靠得非常近。比如要塑造一个人物,就要从生活中挖掘很多素材。我接受了这种经验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画《毛主席在农讲所》最典型,一个人我要画出十来个形象进行挑选。这幅作品这次也会在北京展出,这次展览的特点是把我的创作和素材一起展出,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创作的严肃性。

  时代周报:在你的成长历程里,革命精神的影响有多大?

  杨之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不可分。我觉得我对我的国家是特别热爱,从我的创作来讲,我没有表现丑的、悲哀的作品;从我的创作视角来看,也是以歌颂的、向上的、鼓舞人心的作品为主,有点时代号角的意味。譬如说《雪夜送饭》,表现同志之间的友谊;《一辈子第一回》表现一个人翻身做主了,站起来了;《浴日图》表现军民关系,这些比较重要的关系我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来表达,不是说教式的,是抒情的,能够让人接受。在生活当中只要发现充满感情的题材,我是抓住不放的,所以我一生当中抓住了很多这样看起来平凡,可是内涵比较深刻,很有意义的题材。当然,也可能有人说我是歌颂派、美化生活,可是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生活本身就应该是美的,我一直都是这个主张。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追求美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乐趣。当然现在画派很多,看法不同,有的对现实主义评价很高,有的对当代艺术评价很高,可是在我看来,画画很简单,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各走各的路,谁也管不着谁。邓小平讲过一句话:画什么,怎么画,是画家自己的事情。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如果说改革开放给文艺界带来了思想解放,那么其中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六十年里作的画,除了有一幅是农讲所命题的历史画,其他都是我自己找的题材,自己的构思,并没有长官的意思在里头。

  造型要达到照相机水平

  时代周报:你读中央美院的那个年代,对祖国的未来、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杨之光:当然充满了信心,但是“文革”的时候失望了,那个时候简直不想活了,但那是例外。从总体来说,我对这个国家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举个例子,在我母亲家里藏着一些文物珍品,上海博物馆建馆的时候,我动员我母亲把西汉的铜壶捐献出来,壮大博物馆的藏品。我母亲同意了。到建美院的时候,美院白手起家,没有什么藏品,我又动员我母亲把明清的十二幅画,还有敦煌出土的两卷唐人写经都捐给美院。1990年我退休,到美国参加一年的研究工作,拿了绿卡,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后来我突然决定回广州,同时也把我的一千二百幅作品全部捐给国家。当时没有第二个人会把这么多幅画捐给国家,我这个举动在当时来说引起了一些震动,文化部因此颁给我一个“爱国义举”的奖状。那时我已经在美国了,可是还回来把画全部捐给国家,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定。

  我对国家的感情都是用行动来表示的,不是空谈。比如学校里有什么困难,贫困学生比较多,再困难我也要捐几十万给他们。可以说我对学生的爱超过了其他。随便举个例子,方楚雄考研究生的时候没有名额,我去帮他争取,这是一个天才,不培养可惜了;陈永锵是和陈振国他们一届的研究生,这几个学生我都当作宝贝。后来陈永锵回到西樵山去当画家了。我女儿杨红是学画花鸟的,我让杨红去拜陈永锵为师,拜我的学生为师,还带了一瓶拜师酒去。我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亲切的,像亲朋好友一样。我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看到他们现在成为很有名的画家我感到很欣慰。
 时代周报:你的老师当年对你也是非常好的,这种精神传承了下来。

  杨之光:对,这种精神传承下来了。比如李健老师,他是大书法家,很爱护学生,我们对他也非常尊重,磕头拜师,每天给他磨墨。拜师学艺也是一种磨炼,看到老师那么刻苦,我也要那么刻苦,不怕困难。

  在高剑父先生身上我也学到很多,我跟他学的时候他还很清贫,都是在春睡画院的园子里教我,他上课的地方是一个阁楼。爬上那个阁楼,里面黑乎乎的,这位老先生穿的背心浑身是洞,好一点的衣服都没有。我很感动。高老师也比较爱护我,方式也是很奇怪的。他是用请学生帮他做一件事情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他跟我说:“你能不能帮我夫人刻一方图章?”我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给他刻了,他很满意,他交给我的这个任务就是他对我的关心。

  时代周报:我仔细观看了你和靳尚谊先生的作品,他用油画的形式来画,造型能力非常强,也非常准确。

  杨之光:我觉得徐悲鸿老师对造型准确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接近甚至是超过科学的标准,他观察东西很准确。我觉得先要求准确是对的,夸张、变形是第二步才来考虑的事情。基本功首先要过硬,在我看来要达到照相机的水平。对所画对象水平线、垂直线的衡量,对每一个几何形体的衡量都应该像数学那么精确,可是很多人不走这条路。因为它艰苦,很少有人能走到底。我们这一代的幸运就在于接受了徐悲鸿先生的这种教育,得益一辈子。

  浮躁是一种严重的病态

  时代周报:后来你创造的这种“没骨法”,是对过去的突破。

  杨之光:对,应该说“没骨法”是我探索当中的一个亮点。“没骨法”的综合因素比较多,包含了几种基本功,花卉、书法、造型、色彩,色彩又包括中国色彩和西洋色彩,缺一不可。我还学过雕塑,学过版画,这些综合的因素对我很有利,除此以外还有画外功,比如戏剧、音乐这些我都学。对于戏剧来说,舞台的构图就是画画的构图,我画《毛主席在农讲所》的时候,一大堆人物形象构成的就是一个舞台,这些人物怎么摆,这是一个修养问题。音乐,我学过小提琴,虽然没拉好后来放弃了,可是我懂得音乐的规律,音乐跟舞蹈的关系很密切,这也是为什么我画舞蹈比较上手的原因之一。很多人画舞蹈画不好,虽然他们有技巧,可是他们不懂舞蹈。舞蹈的节奏、转折、动作、姿态,我都比较熟悉。这些就是画外功,是促使这幅画作完成的综合因素。

  时代周报: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大画家,他们除了绘画,其他功夫也是很到家的。像齐白石,他的诗、字、印各方面的功夫都很高妙。

  杨之光:我基本上走的也是他那条路,我也是诗词画印都能来的,我出过诗集。其实艺术的门类基本上是互通的。有些画作,我的脑海里还没出现画面,诗就已经想好了。举个例子,我到云南画五朵金花,在她们劳动的地方,我问:“金花在哪里呀?”云南的小姑娘哈哈大笑,她们说:“你别找啦!我们个个都是金花。”我当时马上就想到“金花朵朵今何在,遍及苍山洱海边”这两句诗,后来题在画上。
 时代周报:现在的很多画家都只是沉浸在画艺里,对其他的艺术没有一种通观性的学习,不免流于画匠。

  杨之光:对,有这个问题,还有浮躁。浮躁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种病态。做学问不能浮躁,而且不能有杂念,不能老想着名利地位。越是想着要一鸣惊人,越不能达到目的。自古以来的大学问家、大艺术家都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淡泊名利,耐于寂寞。这其实都是做人的道理,懂得怎么做人,画品也就上去了。所以说,还是先做人,做人该怎么做,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人对名利太着急,我不是很赞成,这些事情越急越不行。

  时代周报:除了“没骨法”之外,你在艺术上还有哪些方面是展现自己特点的?

  杨之光:恐怕下一步展现“书法入画”的技巧会多一点,用书法的笔韵来处理我的画面。根据我年龄的特点,不能画得太细太累,不能放开了画,所以可能会走这条路。齐白石的晚年还能坚持画画,也是依靠这个手法。
 时代周报:按中国的传统来讲,其实是书画同源的。

  杨之光:更重要的是同理。因为平衡、节奏、韵味这些方面,书法的道理就是画画的道理,不能分割的。画里有书法的味道,书法里有画的味道,这都是很好的。

  准确本身就是一种美

  时代周报:在你的人生历程里,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杨之光:教学应该说是我的一个重点,我的重点不在创作。最近电视台采访我的几个学生,林墉、陈振国、陈永锵,他们都谈了一些心里话,陈永锵谈了我对他的一些影响,这些对我来说比评价我的一幅画重要多了。做一个老师不容易,不仅仅是要关心他们的画,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甚至是恋爱,他们恋爱我都干预的。方楚雄跟林淑然谈恋爱的时候,我干预过的,因为当时学校考虑让方楚雄留校,但是当时学校不允许学生谈恋爱,我就把他们俩找过来,让他们转入地下,后来就过关了。对于这些事情老师也要关心的,帮一下。

  时代周报:后来办“杨之光美术中心”,也是你的教育思想的延续。

  杨之光:也是我教育生涯的延续。因为我没有力气再教大学生了,杨红刚好在搞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我正好接上这个班。这个中心的成立能够体现我的理念,我以前提倡速写、摹写、写生,现在多了一项—联想,创意思维的发展,这是我新补充进去的。我现在做的就是一个基础的工程,从小就培养小朋友们的联想思维、创造思维,这是颠覆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个大动作。以前学画,都是临摹,老师怎么画,小孩子也怎么画,就像画太阳,只能是红的,可是小朋友说:“我画绿太阳可以吗?”这也有他的道理,也是一种突破。老师的指导思想很重要,鼓励小孩子做什么,他们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
 时代周报:现在整个艺术界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思想上也是如此,不像你那个时代思想那么单纯了。你跟当前的艺术家接触多吗?

  杨之光:不多。我觉得现在的教学质量到了这个阶段,应该好好地总结以前,不能盲目创新,另搞新的一套,基本功也不要了,准确也不要了,可是往往准确就是美的。有的人说准确不好,太机械了。我画芭蕾舞就有这个体会,有时候不准就是不美。

  时代周报:现在许多不同意见的撞击,其实是有很多恩怨在里面。

  杨之光:刘海粟和徐悲鸿之间是历史的恩怨,是历史的问题,这些都是有证据的,可是我觉得也没必要把老账翻出来。这里面有历史原因,有时候一个人做一些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不要去计较,影响到现在团结的大好局面,这样不太好。吴冠中在很多场面攻击写实主义,甚至于说徐悲鸿把学生培养坏了,这说不过去的。不应该拿自己的理论去压别的画家的理论,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经验,我只会说向你学习你的经验,绝对不会学习你的缺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