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频道 > 名人名家 > 详细内容
亚明:中国画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
发布时间:2009/12/6  阅读次数:29807  字体大小: 【】 【】【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画东方以至世界艺坛,独树一帜,具备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完整的理法体系。  

        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我国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陶器上就绘制有生动的图案、绘画,从工艺中独立出来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显示了当时文化的可喜面貌。  

        作为独立成幅的作品,我们今天还有幸能够看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楚、汉帛画,能够欣赏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体、顾恺之的画意。这个传统延续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产生了无数的艺术珍品。秦汉至清,两千三百年间,见于记载的画家,就在万人以上;当代,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就更难详尽其数了。历代中国画作品,除在国内有极丰富的收藏外,同时散落于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这批珍贵品,在人类艺术宝库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中国画,向大海一样浩瀚无际,我只想就其历史的梗概、理论和技法,说明她的本质,她的独特风采。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领域十分活跃的一个时期,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众多的学者、名家留下的著作中,最早表达了关于美学的思想。孔丘“游于艺”“绘事后素”以及“诗言志”等见解,都是为了阐明文艺的社会功能。老子所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反映了他的朴素辨证观点。庄周的论画则偏重主观作用,强调画家的品格和激情。他在“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论述中,第一次提到了“意”字,“意”是要求陈述一事之明确性和它的厚度……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艺术门类,包括绘画在内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末动乱之后经济逐渐回升,封建礼教统治的基础瓦解了,知识界有了个性解放的要求,思想上再度活跃起来。人们趋向于个性、人格、操守、风度。在绘画美学领域,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论点,把传神看作艺术的最高要求;王麌提出“书乃吾自书,画乃吾自画”的主张,强调了作者主观因素的重要,谢赫《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曾被赞为绘画“千载不易”的标准。“神”(精神)和“气韵”实际是一体的,那就是神采、气质和韵律。这一观点的形成,应该说,就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始。绘画发展到这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部门。  

        魏晋之前,绘画主要还是工匠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从河南出土的战国墓葬中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宴乐射猎纹铜鉴、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以及大量的汉画像石中看到她的面貌。概略的线条传统已经形成,反映着人们对于线的运动的美感向往,但独立的绘画理论著述还没有产生。  

        魏晋至唐,是中国人物画成熟、发展到昌盛的时期。前面顾恺之、谢赫关于神、韵方面的论述,也仅仅是指人物画而言。以后随着绘画题材的拓宽,其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唐代是中国古代非常令人向往的辉煌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也较繁荣,不仅在我国历史上,而且在亚洲历史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文化领域中诗歌和书法的高度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绘画。在一定意义上说,诗歌、书法、音乐等,对中国的绘画起着先导的作用。诗歌、音乐对绘画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书法对绘画的影响可以追溯到秦汉。尤其对山水、花鸟画的独立和发展,有着格外密切的关系。所谓中国画三味——画骨、乐韵、诗魂,以及把绘画称作“无声诗”等都是说明书法、音乐、诗歌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和发展,是在唐以后的五代到宋,至此以后中国画进入了长足的发展时期。那时到现在,也将近十个世纪了。宋代中叶以后,中国画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这就是魏晋时期启蒙的文人画,在理论和实践上日臻成熟了。诗、书、画的结合,是她的形式;意象,则是她的本质。从苏轼到赵孟頫到“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这一体系逐渐在中国画坛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影响了以后数百年,直至现在,还有它的活力。人们不得不惊奇地看到,他们所主张的某些艺术原理和技巧奥秘,正是现代东方以至西方国家所竭力追求的东西。  

        诗、书、画的结合,首先是他们精神上的一致,再是形式上的统一。前者是传统美学原则的一致性;后者则表现为使用书法提供的技巧和美感,借鉴诗歌的精神和境界,与绘画水乳交融在一起。这种结合始于唐代的大诗人王维,而他还未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加以倡导;从理论上宣扬并扩大这种影响的则是宋代的杰出诗人苏东坡。苏东坡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元代画家赵孟頫诗曰“诗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中国书法本身,在外人看来,类乎抽象画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千变万化的线的运动,呈现美感的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是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和宣纸的接触,呈现节奏——线的美感,给人心底层以牵引力。中国画的基本韵律观,正是由书法建立起来的。这种由书艺韵律作为支柱的绘画表现形式,同时给中国绘画的本质——意象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中国绘画的本质性格,是一种借物象而寄情抒怀的艺术,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的感受,经过作者心底意念选择撷取的物象神韵,是它成像的目标。这就自然地区别纯客观的视觉反映的“具象”和主观幻觉所呈现的符号混杂的“抽象”。它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中独立,成为一种主客观一致的“意象艺术。“意”——心思、心愿、愿望、意图。“意”表现为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积累,又是主观对于客观的要求,这种要求在于质(神)的升华和形的完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视觉给思想以浩荡的境界、飞扬的神情,出其不意,却又在意料之中。客观现实的驱动力量,给予主观对物象选择撷取的意图。它是人和自然界相互渗透的交融体,是物与我一体的。它所表现的是作者对于自然物的意念、意图和意味。而作者自身的修养、技巧和性格,又是对自然选撷纯度如何的准绳。欧洲印象派(十九世纪末)和它有一些相似之处,却仍然存在着根本的不同,那是因为各自的民族意识、美学观和艺术传统的截然区别。  

        中国绘画的工具、材料(有着尖、圆、齐、劲等特性的毛笔,用动、植物燒烟制成的墨,以及用植物皮茎制造的纸)及使用方法,同样也给“意象”以广阔自由的天地。同时,工具的性能又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独特章法(构图)。笔法、墨法、章法、是创作中国画意象艺术的保证,它又反作用于意象艺术,使之不断发展、丰富。可以说三法是中国绘画的表达形式,是强有力的表现手段。这些手段,不但截然不同地区别于西洋绘画,而且具备着它特殊的优越性。在章法上,有“高远”、“平远”、“深远”等表现方法,又有“以大观小”、“以近观远”、“以体观面”、“以时观空”等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视力等等的限制,随心所欲地驰骋在自由的艺术王国里。所以在我国的传统绘画里,有着像《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巨制,“万里长江一眼收”,这样豪放的诗句,这又何尝不是壮阔的画呢?元曲中有这样的描写:“驳银灯欲把心思写,长吁一声灯灭“。这里用灯明灯灭来写尽了心思。这种以少胜多,含蓄高明的文学手法,在中国画中,表现为对于“白”(即空白)的功能的认识。墨为实、白为虚(从笔墨形式看,而非物象本身)。所以对“白”的研究,就是对“虚”的认识。实是有限的,而虚则是无限的,它可以是画面笔墨的延伸,更可以是画面境界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它的作用在于和观者更深入地合作,启发他们尽情驰骋自己的联想。“白”作为“无”,还有另一层的意义即省略删除各种无关的细节。例如:画游鱼,空白即水;画飞鸟,空白即天;写花草,空白则地;有人物,空白则环境也。高度的省略,就是高度的概括。中国画家只想以一个主旋律来记录心中的某一个突出的印象和概念,所以画面越少细节,就越易传达此一韵律。  

        作为传达韵律的笔法,是中国画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特殊技法。中国人称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笔是头一位的,敏锐锋利的笔,介乎透明之间的富有变化的墨,具有很大承受能力的极为敏感的纸,以及细密坚实而柔润的砚,都为创造中国这种能够长期鲜明的留存作者韵律的画种,起到自己的作用。前面讲到到中国画的基本韵律表现观是由书法建立的。所谓笔法,其实质就是书法。书法的笔,不是机械的笔,是经过磨练的具有个性、修养、感情的笔,是有生命的笔。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经过磨练,为基本功打好基础。这仿佛中国的气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才能获得。二是必须用感情驾驭笔墨。我曾说过三个字:情、神、韵。情是绘画创作的灵魂,只有注入感情,才能显示神采、产生韵律。中国画反映时代,主要不是靠所描绘的物象,物象仅仅是一个朝代外形的个别符号,但不是时代精神。时代的笔墨,只能产生于与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画家之手。以自然、社会、人民为师,矢志献身理想,热烈追求光明,纵情作画,才能注入时代意识,产生于前代不同的,而为当代人所欣赏的笔墨。这同样是我数十年来所坚持的信条。  

        明清两代,大都继承着宋、元人的传统,是有变化发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如下几个值得提出来:1、西洋画随着宗教传入中国,最早在明末,它曾对我国肖像画产生了一些影响,被少量地借鉴入法(凹凸法)。纯粹外来画法,(如郎世宁等)则无法长期立足。2、宣纸特性的发展使水墨的运用达到妙趣横生的高度。从晚明的徐渭到清初的八大山人,是其代表。3、石涛的出现,他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开始。他以“立一画之法”作为贯穿他的理论体系的中心思想,他的许多论著充满着革新创造精神。他有这样两句诗:“千峰万峰如一笔,纵横以意堪成律”,把自然、书法、意气、韵律的关系全说在里面了。他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提出“有法必有化”、“搜尽奇峰打草稿”、“予脱胎于山川,山川脱胎于我”等说,启迪着后世的许多大师。当画坛逐渐摆脱临古的风气之后,他的影响,在近代特别显露出来。  

        清代晚期,由于大量墓志的出土,研究金石之举的人渐多,书家重碑,追求一种拙朴浑厚的风味,加之近代商业的勃兴,在上海出现了以吴昌硕为旗帜的“海上画派”,把篆刻艺术的情趣移入绘画,形成诗、书、画、印一体的新风貌。  

        新中国建立后,以国画反映现实生活为课题,作过大量的探索,产生了一批批面目新颖的作品。对于中国画本质的研究和探讨,也始终没有中断,对于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也在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中进行,一批新的不同于前代大师的出现,可以看出新时代在这方面的成果。  

        纵观我们的绘画史,从整体上来说,在我国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之后,没有经历过完全模仿自然(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就是完全模拟自然)的阶段,也没有经历过完全脱离自然的抽象阶段。晋唐以来,中国画渐趋成熟,逐渐明确了“写意”的道路。它反映为两种倾向,一种偏于“借物写心”,文人画是其代表;另一种偏于装饰,工笔重彩比较典型,也有介乎两者之间的。不管哪种情况,大都属于意象的范畴。我想,中国画之本质所在。  

        一九七九年美国怀特民美术馆(whiteymuseum)举办了“新意象绘画展,因此出现了所谓“新意象派”的名词。它是七十年代后期西方出现的“新绘画运动”潮流的一支。所谓“新意象”除其模糊的语义外,并没有任何充实的内涵。其所谓“新”,只是它的一种趋时的新奇形式所显示的市场价值而已。  

        中国画的“意象”创作观,是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里的,因而它有极其深厚的基础,极其广阔的天地。这种“意象”的创作观,是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又指导实践形成了相应的技法。这种技法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又不堕入抽象的玄乎。如前所说,它是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从表面看,它似乎是一种折衷主义的东西。但我认为,这正反映了事物本身的辩证关系。“过犹不及”,任何“过分”(极端)与“不足”同样是不完美的,“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真似。与这种观点相适应的,是“先人法再出法”的技法规律,所谓“熟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画千余年的历史,当然形成了不少技法程式(例如山石的多种皴法,人物衣纹的多种描法,水云的多种钩法等等),它反映着人们对客观的认识观念,也多少含有某些象征的意义。由于“先入法,再出法”的理论,画家在熟练掌握技法程式之后,还要“跳出来”,摆脱技法程式的束缚,在突出性格与传情上进行努力,做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才最后达到成熟。所以现成的技法程式,并不能限制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及程式化的趋向。相反,画家早期对于程式的学习,有利于对传统规律的理解,尔后对于程式的革除,又为画家展现了按照零规律创造新技法的道路。为此,我把传统技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有规律,无定法”。多年来,我就是用这个观点从事我的创作实践的。  

        中国画,作为独立于东方意象绘画艺术,它如同一条壮阔的长河,已经流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将有新的发展,前程是不可限量的。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北方和南方,它将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所欣赏。这便是我的观点。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  

        (本文原为亚明先生以“皖人名”笔名载于1984年《美术家通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