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青海

广西

上海 

河南

宁夏

天津 

陕西

辽宁

重庆 

吉林

山西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湖南

新疆

浙江 

福建

广东 

云南

西藏

山东 

甘肃

台湾

安徽 

江西

投稿 

河北

澳门

联系我  

黑龙江  

内蒙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频道 > 海南频道 > 详细内容
儋州东坡书院带给海南文化的启蒙
作者:蔡葩  发布时间:2009/11/6  阅读次数:27775  字体大小: 【】 【】【

     900多年前,在海南岛上的苏东坡对苦难不同寻常的超越能力,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因此,尽管在逆境中,苏公照常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苏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儒释道三者融会贯通的伟大圣者,而对于海南人来说,苏东坡所带来的还有文化的启蒙,教育的肇兴。西部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无不与苏东坡的精神文化遗产紧密相联。  

海南万里真吾乡  

在中央集权曾经抛弃的海岛上,竟然留下了两处因苏东坡而起的历史文化纪念胜地——海口五公祠和儋州东坡书院,而且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是罕见的。而海南岛上头两所书院的建立也都以"东坡"命名——建于琼北的东坡书院和后来建于儋州的东坡书院。  

 儋州东坡书院内东坡讲学组像

     苏东坡以罪臣之身居儋三年,留下著名的《海外集》,也孕育了西部文教的兴盛,开始海南文化教育的新纪元,博得了海南人代代称颂,难怪东坡文化研究者李景新感慨:海南岛上的头号历史人文胜迹"五公祠",实际上至少应该是"六公祠",被这个名号排除在外的一人,却正好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这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五公祠内被另设一祠纪念,叫"苏公祠",其实整个五公祠都是以"苏公"为依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宋绍圣四年(1097年)5月,已经62岁的苏东坡接到"旨令"离开已经谪居3年的广东惠州。东坡与儿子苏过当年6月11日在澄迈县城(今老城墟)港口登岸,之后先赴琼州府报告,逗留10多天,再和儿子从澄迈老城起程,经临高,到泊潮(今儋州市光村镇)上岸。至7月2日抵达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县中和镇)。自此,海南西部的路上多了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偶像,留下诸多令人感慨感奋的诗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渡海之前,东坡对贬儋已不再抱有生还希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初到儋耳,生活十分艰苦,苏东坡在《寄程儒书》中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只好"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再就靠人接济。东坡父子居住的几间茅屋实在破败不堪,新任军使张中慕东坡之名,便将伦江驿的几间房子略加修整给苏东坡父子居住。  

黎汉百姓可不管苏东坡"罪臣"身份,给予苏子朴素的关爱,经常送来薯芋等食品及物品。善于体会人间苦乐的东坡父子,过着"食芋饮水"的生活,在淳朴的友谊中很快能忘却心中苦哀,与当地黎汉百姓打成一片,"以炎荒艰险之地为乐",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海南人了。他在《吾谪海南》中写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东坡已经彻底走出被贬谪的精神困境,三年后,被赦免北归的东坡,临行前以诗赠别黎子云:"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被皇帝放逐的苏东坡,与海南命运荣辱与共,以至于最后的时日他给自己的一生下了总结性的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海南的西部儋州在东坡生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载酒堂"里会友授业  

最早开启文明的海南西部因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到来而掀开了重要一页。苏轼居儋三年半,敷扬文教,著述不倦,写下200多篇诗文。士民载酒问字,从游讲学,问奇请益,"当是时,人皆化之"。琼崖名士多慕名而来,拜师求学。苏轼与弟子们颂诗读经,一时间,西部乃至西南部地区"书声朗朗,弦歌四起",文风由此兴盛,西部儋耳,一时成为当时海南文化的中心。  

在儋耳大地传诵久远的苏东坡与黎子云兄弟以及姜唐佐的故事,多少可以折射出苏东坡的到来对西部文化启蒙的重要意义。  

据载,初来的东坡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政敌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名为桄榔庵。昌化军使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儿子苏过的栖身之所,也可作为东坡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渡海而来的亲朋好友,并给慕名而来的学子谈诗论文,以自己超凡的学问,播下文明的种子,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塑造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是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古老的书院就在一片古木掩映之下。书院的第二进原名"载酒堂",后改称东坡书院。900多年来,"载酒堂"经历了海南岛上多次台风的侵袭而至今独处一方,东坡精神与海南文化教育的历史典故也就有了不可断裂的物质载体。  

在前来向苏轼求学的士子当中,姜唐佐备受东坡期待。姜唐佐是琼山人,为向苏轼请教,住儋州半年多。苏轼以他有中州士人之风,"甚重其才",赠诗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东坡鼓励姜唐佐进京应试,相约"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姜唐佐后游学广州,1103年,在苏东坡去逝两年之后,终于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从此以后,海南代有人出,宋代进士共15人,到了明代,在人口不足30万的海南,竟有63位进士及第,举人500多人,达到历史上最多人数,出现了"海外衣冠盛事"的景象。正如海南先贤王国宪所言:"海南风雅,盛于有明。其时人文蔚起,出而驰誉中原,垂声海内。自丘文庄、王桐乡、唐西洲、钟筠溪、海忠介、王忠铭而后,有专集者数十家。海外风雅之盛,莫盛于是时。不仅理学经济,文章气节,震动一世也。"  

纵观海南历代文人、学者、名宦,宋有姜唐佐、符确,明有邢宥、丘濬、王佐、唐胄、海瑞、梁云龙、王弘诲、许子伟、陈是集,清有张岳崧、云茂琦、韩锦云、潘存、王云清、王承烈等,皆以学识、宦绩著称,载誉中原,引领琼岛。这不能不说跟东坡在西部播下的文明种子有着紧密的联系。《琼台纪事录》所载戴肇辰的《重建东坡书院并修洄酌亭记》云: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后公北归,郡人遂即公所尝至之地,建为书院,而名之曰东坡,文不忘也。  

明代大学士丘濬在《琼山县学记》中写道:"为详说者谓琼士未知学,盖自宋姜君弼(唐佐)从苏公子瞻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轼谪居海南后,海南教化渐开,这种说法有后来的文化盛况做佐证。  

苏东坡之名命名书院  

苏东坡对海南文化影响的意义,还在于他留下的诗文和思想影响深远,最后成就了海南历史上两座著名的书院,开启一代文教之风。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而海南之有真正的书院,应始于苏轼谪居昌化时。当然,在苏东坡到达海南之前,已有唐初任太子校书的王义方,因受刑部尚书张亮案件牵连,被贬为儋州吉安县(今昌江县)县丞。在昌江安顿下来后不久,王义方便召集地方首领共商文教事宜,还挑选了一些他认为较有潜质的学生,亲自为他们讲授经书,举行祭祀至圣先师的礼仪,开始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王义方在吉安办学,虽无书院之名,亦无书院的建置,但以"开陈经书,行祭奠礼"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含有书院讲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中的两项,或许可看作是东坡的先行者,开启西部文教的拓荒人。  

王义方走后的452年,苏东坡被贬而来。此时已有学人幽士居儋,慕东坡之名而甘冒险前来的人,在苏东坡诗词和历史记载中不难找到。  

海南儋州中和镇以"东坡"命名的书院,由载酒堂扩建而成。  

儋州载酒堂何时改为书院,史籍和地方志无确切记载。从元天历二年(1329年)徐智《载酒堂记》看,所载"坡院"即为载酒堂。元泰定三年重建时,委任山长陈乾辅"实任其责",并置买田亩若干,"属之坡院",供祭祀修葺之用。可知,元代儋州东坡书院的建制已经存在,并初具规模。从那时起,载酒堂所在的东坡书院就成为海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东坡对海南文化教育做出贡献的永久纪念。  

而位于琼州琼山县东的东坡书院,只是说"郡人思念,因建书院于双泉遗址"。据载,东坡被贬之初,曾在琼州郡治(府城)寄宿十来天,相传他曾指凿二泉。传说到达琼州郡后,他发现当地居民多饮用浑浊的河水。一次,他在郡城北发现地底有泉水,于是指导乡民"依地开凿,必得双泉",乡民果真挖出两眼泉水。东坡分别给它们取名"洗心泉"、"浮粟泉"。挖出双泉后,乡民们络绎不绝前来取水,东坡也时常在泉边读书。东坡去儋州后,琼州郡守先后在双泉上建起"临清亭"、"濯缨亭"、"洄酌亭"。东坡北归,第二年仙逝于常州,琼州士人闻讯,即在双泉旁他读书的地方建起一座东坡书院,院中立东坡石像以为纪念,也称东坡祠。这是又一座以东坡名字命名的书院,东坡文教思想的影响波及海南,博得人们对他的崇仰,由此可见一斑。  

海南教育得东坡书院的引领,到了明清时期,书院兴起,文教兴盛,全岛共有书院60余所,其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方式,名儒、学者云集,学子数量增多,延续了孤岛海南的知识之火。由于苏东坡的影响所及,他的诗词书法、学问人品还波及民间,至今,海南西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独特,宋代流贬的文化人参与创作的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乃至风靡西部海岸的临高哩哩美、昌江、东方、白沙一带流行的军歌、黎族民歌等均产生于西部与西南部,崖州民歌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都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儋耳大地仍有书香歌海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楹联之乡;乐东黄流一带民歌创作活跃,多部厚实的《崖州民歌集》近年出版,在海南文化史上独占浓墨重彩的一章,悠悠千年,历久不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文章分享:

 尊重网友!请你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规定     友情链接

        

本版权归文艺在线网站所有,其图文资料严禁商业下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艺在线  copyright 2006-2080   信息部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2003号